中班教案科学活动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怎样写中班教案科学活动?这里提供中班教案科学活动分享,供大家参考。
中班教案科学活动篇1
小小图形变变变
活动目标:
1、初步掌握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的基本特征,并且能够正确区分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2、能够对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形状进行分类,学会用各种图形组合物体。
3、感受用图形进行创作的乐趣,乐于探索,发现,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重点:
正确区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掌握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的特征,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形状。
活动难点:
学会用各种图形创造性地组合成相应的物体。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会使用胶棒,对各种图形有一定的了解,了解生活中各种物体的形状。
物质准备:PPT课件,四个毛绒玩具(身上贴有形状标记),各类形状的图形卡片,胶水,等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观察饼干的形状,了解形状的主要特征。
1、师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吃饼干吗,你们都喜欢吃什么形状的饼干呢?(引导幼儿说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
2、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好吃的饼干,想请你们说说为什么它是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饼干呢?你们是怎么认出它是圆形的呢(相继问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展示PPT】
【鼓励幼儿说出圆形是圆圆的,没有尖尖的角,正方形有四个一样的角,一样长的边,长方形也有四条边,他们对边相等,四个一样大的角,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老师在这一环节要慢慢引导,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不同之处要说清楚。以免幼儿混淆
小结:
我们小朋友都很喜欢吃饼干,有的喜欢吃圆形的,有的喜欢吃正方形的,有的喜欢吃长方形的,还有的喜欢吃三角形的。圆形是圆圆的,没有尖尖的角,正方形有四个一样的角,一样长的边,长方形有四条边,他们对边相等,四个一样大的角,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
二、给小动物送饼干,能够正确区分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展示PPT]
1、出示四只毛绒玩具:他们呀也想吃饼干,你们知道他们喜欢吃什么形状的饼干吗?(引导幼儿观察形状标记,推测每个小动物喜欢吃的饼干形状)
2、请幼儿给小动物送饼干,鼓励幼儿边送边讲述某某小动物,送给你某某形状的饼干(个别幼儿操作。3-5人 集体操作)
小结:
我们发现小熊喜欢吃圆形饼干,小猴喜欢吃正方形的饼干,小老虎喜欢吃长方形的饼干,小兔喜欢吃三角形的饼干。
三、对生活中常见物品进行分类,并进行创造性的组合物体。
(一)对物品进行正确分类。
1、不仅仅饼干有不同的形状,我们身边的很多东西也有不同的形状。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引导幼儿说出身边各种物品的形状,例如:手表是圆的,冰箱是长方形,魔方是正方体,三明治是三角形。)
2、刚刚小朋友说了很多的物品的形状,现在老师给你们一些不样的东西,看一看他们是什么形状的,咱们来给他们分分类!(展示PPT 1:圆形 2:三角形 3:正方形 4长方形)
(二)用图形宝宝进行创造性地组合,感受用图形进行创作的乐趣。
1、师:刚刚我们看了很多形状的物品,小朋友们也对他们进行了正确分类,小李老师前几天向魔术师学来了一个本领,可以让这些图形宝宝变出许多好玩的东西来,看看小李老师都向他们施了哪些魔法?(展示PPT)
2、师:请你们说一说都变出了哪些好玩的东西?他们都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对前面知识进行巩固,并且感受用图形进行创作的神奇)
3、刚刚我们看到了用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组成的小鸡,花,还有房子。现在我们再看一看用图形组成的其他神奇的东西,小朋友们仔细的看,等一会呀小朋友也来做一做神奇魔法师。(引发幼儿进行创作的乐趣)小结:我们知道生活中有很多不同形状的物品,知道用图形可以创作很多好玩的东西。小小图形真奇妙!
四、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发给每个幼儿一份操作材料,让他们也做小小魔法师,自己用图形变出新的东西。待会表现好的幼儿老师也像这样把你们的作品展示出来。
中班教案科学活动篇2
活动背景
中班幼儿的好奇心强,喜欢对新鲜的、感兴趣的事物询问、探索,特别喜欢寻找草丛里的小虫子、小动物。在一次散步的时候,幼儿无意中在围墙的草坪里发现了一只小小的蜗牛,就大声喊:“快来看,小蜗牛。”大家都围过去:“真的是蜗牛呀!”“小蜗牛身上有壳!”“小蜗牛的身子一爬一爬的。”于是这个有关蜗牛的话题引起了大家的兴趣。我们发动幼儿、家长一起寻找蜗牛,并搜集关于蜗牛的一些资料,为了让幼儿对蜗牛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我们设计了这一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
1.认识蜗牛,初步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
2.萌发对事物的探究兴趣。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有关蜗牛的图片、VCD、录像、放大镜等;
2.课前捕捉蜗牛。
活动过程
1.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师: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
幼A:蜗牛的背上有壳,像小房子。
幼B:它的壳是一圈一圈的。
幼C:蜗牛还有两根细细的脚呢?
师:蜗牛头上的角叫触角,那蜗牛的眼睛长在哪里呢?
幼A:不知道。师:就长在触角上。师:蜗牛是怎样走路的呢?它有脚吗?
幼A:蜗牛没有脚,它身体一动一动的就是在走路。
幼B:蜗牛没有脚也能走路,它本领真大。
幼C:不是,蜗牛有脚的。师:你怎么看见蜗牛有脚的?
幼D:反正我看见的。
师:蜗牛到底有没有脚,让我们一起去找找,仔细地看一下。
评析:通过观察,幼儿发现蜗牛真的有脚,而且是一只脚,就像鞋底一样,大家为这惊人的发现而欢呼。幼儿通过共同探索活动,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
2.观察蜗牛,观看VCD,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
幼:(观察)蜗牛爬行。
师:刚才你们发现了什么?蜗牛走过的地方会留下什么?
幼A:蜗牛走过的地方有一根白线。
幼B:这白白的东西是什么?
幼C:是小蜗牛的唾沫。师:这可不是唾液沫,你们看,小蜗牛在爬的时候身体在蠕动,它的腹部就会分泌出这种白色的沾液,看上去就像白线一样。
幼A:那为什么要分泌这种白色的东西呢?
师:让小蜗牛自己来告诉你们吧。(观看VCD“趣味动物小百科)师:原来蜗牛是靠身体蠕动来爬行的,它分泌这种白色的沾液,是为了让身体更润滑,这样在爬行的时候就不会擦伤皮肤了,而且前进的更快。
3.交流信息,继续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在前一次“蜗牛大搜索”活动中,孩子们都产生了一个问题。师:最近我们怎么找也找不到蜗牛?
幼B:蜗牛是不是都躲起来了。
幼C:蜗牛怎么老喜欢睡觉,它冬眠了吗?师:老师也觉的奇怪,蜗牛好像很少,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秘密。
幼A:我爸爸帮我去图书馆查了,蜗牛要冬眠的。
幼B:我妈妈对我说,她在网络上看到的,蜗牛不但要冬眠,还要夏眠。师:蜗牛真有趣,我们观察很仔细,了解的也很多。让我们再到自然角去看看螺蛳,跟蜗牛相比,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
活动延伸
用橡皮泥做蜗牛。
活动反思
在这次活动中,幼儿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大人灌输。出一个问题,然后让孩子自己去图书馆找书、上网查资料,这样孩子获得的知识更系统、全面、深刻,学习能力由此增强。无疑,网络是一本大百科全书,提供知识更为快捷、方便。在这次活动中,幼儿还初步了解到网络给学习带来的好处,这为他们成为信息时代的合格人才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班教案科学活动篇3
一、活动名称:卷线车
二、适宜对象:中班幼儿(4--5)岁
三、价值指向:
1、探究物体转动的方法。
2、掌握物体转动的技巧,探究如何使物体转动的时间更长,速度更快。
3、幼儿大胆操作,自主探索,锻炼小肌肉群。
四、材料设计:
(一)、按纸卷的芯的粗细和长度剪下彩色图画纸,并卷贴到芯的表面(也可以用颜料涂抹)。并在上面缠绕上塑料带。
(二)、从包装箱的纸板上剪2个圆片,并在两侧涂上颜色。然后在中心各打一个穿过橡皮筋的孔。
(三)把橡皮筋3根一股连接起来。
(四)准备一条比纸卷的芯还长的金属丝,一头套上橡皮筋后拧紧,然后从左到右把橡皮筋引过轮子和纸芯。
(五)用一截牙签把橡皮筋的右端固定,以防缩入,并用胶水把轮子和纸卷芯固定住。
(六)在左侧橡皮筋的一头套上一段切成环的`蜡烛,然后穿上一根筷子固定。
(七)最后,在轮子上贴上漂亮喜欢的贴纸后完成。
五、玩法提示:
(一)、让幼儿使车转动起来。
(二)、调节橡皮筋的长度,让幼儿转紧橡皮筋,使车转得又快时间又长。
六、指导要点:
在游戏活动中可以让幼儿去操作尝试探究,也可以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不断增加难度,一步一步地进行操作。
提示1、小朋友,请你把车转动起来。
提示2、小朋友,怎样使车转动的更快些。
在孩子们操作活动时老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和鼓励,孩子们就会更投入地进行活动,使孩子们能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卷线车的玩法。
中班教案科学活动篇4
活动目标:
1、探索不同形状的桥面与承重力的关系。
2、体验动手操作的乐趣,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能和同伴合作完成任务。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相同大小形状的铅画纸人手一份,相同大小积木每人两块,雪花片若干,记录纸、笔每组一份
活动过程:
1、谈话引题
幼儿回忆设计过的桥面,教师根据幼儿回忆内容展示桥面。
桥造好了,会有很多的车和人从桥上通过,所以我们的桥一定要造的很牢固,你认为这三中桥哪一种桥最牢固呢?(幼儿自由猜测)我们来做个小实验就知道了。
2、讲解实验方法:
我们已经知道桥墩的距离会影响桥的承重力,所以先得把桥墩的距离定下来,就在桥的两边,然后在桥中央放雪花片,比比哪种桥能放最多的雪花片,它就最牢固,为了能比得更清楚,我们还要把雪花片的数量记录在纸上。
3、幼儿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提醒幼儿互相合作,尝试并记录实验结果。
4、讲述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每组请一名幼儿讲述操作结果,并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并得出结论。
活动反思: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中班教案科学活动篇5
有趣的调色游戏
活动目标
1.能说出常见物体的颜色。
2.对颜色变化感兴趣、喜欢实验活动。
3.发展表现美的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1.重点: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中色彩的关注。
说明:能够意识到色彩美是幼儿感受美的一个重要方面。色彩是直观的,但是,如果幼儿不能有意已去感受,就会视而不见。因此,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中色彩的关注,比认识几种具体的颜色更为重要。幼儿时周围的色彩产生了兴趣,就能主动去认识各种颜色,即时认识活动就成了幼儿自身的需要。
2.难点:引起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说明:启蒙教育不是为了追求某种即时效果,而是为了给幼儿今后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所以活动应该定位于让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而不是对实验结果的兴趣。但是对于中班幼儿要通过活动,取得以小见大的效果是有一定难度的。
活动准备
颜料和调色用具。活动室的布置要色彩丰富、协调。
活动过程
1.通过认识颜色的活动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中色彩的关注。
(1)分散观察。结合日常生活引导幼儿观察大自然、人的眼饰、周围物品中丰富多彩的颜色,并初步了解一些颜色的名称。
(2)集体活动。首先让幼儿回忆观察的颜色,教师出示相应的色块,并让幼儿进行颜色的指认和命名活动。然后让幼儿谈谈最喜欢的颜色、什么东西和自己喜欢的颜色是相同的……。
2.通过使用颜色的活动,让幼儿进一步熟悉颜色,体验色彩的美,引起对颜色的兴趣。
(1)涂色活动。为幼儿提供各种需要涂色的画,如树、水果、花……,让幼儿涂上相应的颜色,要求与实物本来的颜色相似。
(2)配色活动。让幼儿在空白的玩具、服装、树叶图上涂色,鼓励幼儿自己配色。活动后组织幼儿欣赏同伴的作品,谈谈最喜欢哪幅画的颜色。
3.通过实验活动引起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1)调色活动。先让幼儿自由探索,用颜料进行调色实验,体验发现的乐趣。然后组织幼儿讨论、交流调色的经验,谈谈颜色的变化。教师还可进一步操作实验让幼儿发现调色的结果是丰富多变的,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2)制作活动,让幼儿通过制作和玩耍七彩风轮,引起悬念,产生求知欲。
中班教案科学活动篇6
雨的秘密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自己尝试做小实验,使幼儿初步感知“水蒸气蒸发”以及“雨是怎样形成的”等一些科学现象。
2.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
3.激发幼儿观察、发现、探索自然的兴趣。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木偶台、木偶小兔、兔妈妈。
2.酒精灯、烧杯、玻璃片、玻璃杯、火柴。
3.投影机、故事《小水滴旅行记》、有关幻灯片、磁带。
活动过程
一、教师木偶表演,提出尝试问题,教师以兔妈妈带小兔出去玩,忽然天下雨了,小兔问妈妈:“天上为什么会下雨?”的故事情景导放课题,提出问题:“小朋友,你知道天上为什么会下雨吗?”
二、小朋友做小实验(幼儿第一次尝试,分组活动)
1.幼儿点燃酒精灯,把水加热。
2.教师提出尝试问题: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水热了就会有水蒸气,许多水蒸气向上跑的现象叫做“蒸发”。
4.讨论:你平时看到过“蒸发”现象吗?(发散性思维)
三、观察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幼儿第二次尝试,集中活动)
1.请你摸一下,玻璃片是冷的还是热的?
2.倒热水在杯里,问:杯子里冒出来的是什么?(水蒸气)
3.把玻璃片盖在茶杯上,会出现什么?为什么玻璃片上会有小水珠?得出实验结果:水蒸气遇冷就会变成小水珠。
四、放幻灯(通过直观教学,重点理解“为什么会下雨”的科学现象)
1.太阳是一个大火球,又像一个厅怪的炉子,衣服、手帕、江河、土地里的水被太阳一晒,都变成了水蒸气,这么多的水蒸气都到哪里去了呢?
2.请小朋友听一个有趣的故事《小水滴旅行记》(结合幻灯)
3.请小朋友把“天上为什么会下雨”的小秘密告诉兔妈妈和小兔。
五、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
1.请幼儿试着说出雨的好处。
2.请幼儿试着说出雨的危害。
3.总结幼儿讲的雨的好处的危害,教育幼儿从小学知识、学本领,长大当下名科学家,要让雨为人类做更多的好事。
中班教案科学活动篇7
学习目标:
1.通过对园内各种树木的观察、探索、发现和了解,使幼儿产生保护树的欲望,说出为何喜欢它。
2.学会主动关心照顾小树或大树。
3.在活动中增长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爱好和对大自然的爱。
4.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培养幼儿初步的审美能力。
学习准备:
1.活动前对园内树木进行观察,不同树上都挂有树牌(树的名称、树龄及生活习性)及编号(以便幼儿记录)。
2.彩笔、图画纸、铅笔。
3.幼儿卡(幼儿姓名、性别、年龄)。
4.小桶。
学习过程:
1.在观察了解园内不同树种的情况下,开展自由讨论:你看到哪些树?它是什么样子的?叫什么名字?教师用幼儿已有的经验描述不同树的外形特征并提问:你喜欢什么树,它是什么样子?
2.通过老师的提问和讨论再次带幼儿去室外观察,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从下到上,从树根到树冠、树叶及不同部位的粗细高矮、大小、长短、形状、颜色等。讨论提问:你喜欢哪些树?为什么喜欢?你如何对待它?
3.领养小树或大树活动,让幼儿把自己的卡片挂到自己喜欢的树上,与大树拥抱感知粗细,与小树牵手,给小树浇水。
4.观察记录:用不同方式记录所观察到的树种(根据树叶的不同形状、高矮、粗细、是否开花);记录小树家的路线图。
5.让幼儿说出树的种类,老师用图表示出数量,让幼儿学习点数。
6.把自己喜欢的树画下来,并画上它的邻居,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放在展区展览。
7.总结分享:请幼儿谈谈对园内春天树木千姿百态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