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幼儿园教案 > 中班教案 >

中班数学合集教案

时间: 新华 中班教案

教案通过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教师提供了全面而系统的指导。中班数学合集教案要怎么写?接下来给大家带来中班数学合集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中班数学合集教案篇1

活动目标

会用对应的方法比较5个以内物体的多、少和一样多。

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重点和难点

让幼儿利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发现两个物体集合之间的数量关系。

说明:

一一对应是比较物休的集合是否相等的最简便、最直接的方式。通过一一对应,不仅可以比较出两个集合之间量的大小,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发现相等关系,这是幼儿数概念产生的一个关键性步骤。因此,让幼儿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中自己“发明”一一对应的方法,并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去发现两个物体集合之间多、少和等量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材料和环境创设

1.材料:诱发对应性材料--碗和调羹、杯子和杯盖、娃娃和帽子、小兔和青菜、……。自发对应性材料--雪花片和木珠、红积木和绿积木、苹果和香蕉、汽车和飞机等等。以上材料可用实物,也可用图片。

2.环境创设:将以上材料按难易程度编号放暨在数学活动区内供幼儿操作摆弄。

设计思路

一一对应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重叠,另一种是并放。对于幼儿而言,通过重叠的方法更容易发现两个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所以在活动区内应该先投放可供幼儿进行重叠比较的材料,然后再提供并放对应的材料。这样便于幼儿“发明”一一对应的方法,并通过这种方法发现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

可供幼儿进行一一对应操作活动的材料有两种,一种是诱发对应性材料,即两种材料之间有内在联系。另一种是自发对应性材料,那两种材料之间没有内在联系。很显然,前一种材料容易引发幼儿的对应行为,因此,应该先让幼儿操作诱发对应性的材料,当幼儿形成了一一对应的意识后,则应多提供自发对应性的材料,使幼儿能自觉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去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从而真正形成通过一一时应确定等量的观念。

一一对应地比较出两个集合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一种不经计数比较的前数概念,因为它并不依靠对数的理解,相反,它是这种理解的一个基础。因此,在活动中教师不要向幼儿传授一一时应的方法,而应该让幼儿自己去发现,这才有利于幼儿认知结构的发展,有利于他们以后对数概念的理解。

活动流程

操作探索活动——讨论归纳活动——巩固操作活动

1.通过操作探索活动让幼儿“发明”一一对应的方法。并发现两个物体集合之间的多、少和等量关系。

说明各种操作材料应按难易编号后放置在数学活动区内。教师引导幼儿按次序开展操作活动。

2.通过讨论归纳活动及幼儿确立通过一一对应确定等量的观念。

(1)出示可重叠比较的诱发对应性材料,如小朋友和椅子,让幼儿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说明教师出示教具时,一组物体可排列整齐,另一组物体应放成一堆,然后通过提问,如“怎样才能知道小朋友多还是椅子多?启发幼儿提出对应的方法,并请幼儿操作验证。

(2)出示可并放比较的自发对应性材料,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3)出示有一定间隔距离的一排积木,让幼儿用另一种颜色的积木做一个等量集合,并讨论为什么这两组积木是等量的。

(4)出示两头对齐,中间间隔距离有异的两组物体的图片,让幼儿辨别其是否等量。

3.通过巩固操作活动提高幼儿对应的技能。

说明:教师可在数学活动区内提供数目超过5,或各种排列形式的材料,以增加对应。

反思:

这次活动我采用了分组教学的方式,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关注到每个幼儿,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人数少,能提高幼儿学习的专注程度。在操作规则上对幼儿提出了细致的要求,多数幼儿基本能够按照规则操作,但是由于时间的原因和幼儿还不能理解如何换组操作,今天的活动只进行了“比多少”操作。近阶段的活动,可能比较适合同一游戏,提供不同类操作材料的操作形式。

中班数学合集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感受规律排序在生活中的存在和增添的规律美。

2、通过探索、操作多种材料,引导幼儿学习有规律的进行图案装饰。

3、能有规律的排序,并能用语言表述自己排序的规律。

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5、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点:

通过探索、操作多种材料,引导幼儿学习有规律的进行图案装饰

活动难点:

在操作中通过交流、探索尝试多种方法交替重复地排序

教学资源:

教具:老师装饰好的衣服、裤子、裙子大卡片、规律板:○□▽

学具各种衣服、裙子、裤子图案纸人手一份、水彩笔、○□▽卡片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小朋友们,今天魔法森林里的小魔仙搬了新家,?请我们小朋友去魔法森林里做客。你们想去吗?

进入魔法森林要念咒语哟!梨苹果

二、基本部分:

1、进入魔法森林,引导有注意观察魔法森林的东西的摆放有什么特点?

小朋友,我们到了?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吗?(颜色、花纹、图案很有规律)什么是有规律呢?(教师小结:按照一种方法,重复排列的方法就叫按规律排序)

2、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说出图案排列规律:

红-绿-黄-蓝-红-绿-黄-蓝-红-绿-黄-蓝

3、教师小结:

原来魔法森林里的东西都是有规律的排列的,有了这些图案,让这里更美丽了!

4、魔法森林里的所有的东西必须按规律的装饰,可是小魔仙刚搬来,所以很多的东西还没有来得及装饰上有规律的装饰呢,你们愿意帮忙吗?

装饰的时候必须要有规律的来装饰。你们会吗?(激发幼儿兴趣)

5、你想怎样有规律的装饰?(引导幼儿装饰前先想-再说-再装饰)

6、幼儿以组为单位,开始自由装饰。

x装饰盘子

x装饰相框

x装饰衣服

7、将幼儿的作品贴到白板上,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按照那种规律装饰的?

8、教师小结:这些图案装饰的实在是太美了,有规律的装饰真漂亮。

9、出示一件没有装饰完的衣服,按照1-2-1-2、2-2-2-2结构装饰的半成品,引导幼儿发现装饰规律。

还有最后一件小魔仙的衣服还没有做完呢。谁能帮帮忙呀。

我们的小朋友真聪明,原来这样重复也是有规律的装饰。这真有趣啊。下一次我们也可以试试这样的装饰方法。

三、结束部分

在生活中有规律的装饰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很多的美,出示:ppt。

今天回家也找一找,你还发现什么是有规律装饰的?看谁找到的多。

今天我们帮助小魔仙这么多的忙,所以每一个小朋友都可以得到一枚魔仙奖章。

教学反思:

在执教的过程中缺少激情,数学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在教孩子新知识的时候,就需要老师以自己的激情带动孩子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方面也要注意。

中班数学合集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在开水果店的过程中感知"8"以内数的实际意义。

2、了解吃水果对身体有益。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水果拼图(数点对应)

2、各类水果树、水果等

3、货架:(分别贴上随意排列的各种图形)

4、灯笼若干(红、黄、绿、蓝)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妈妈要开店了,猜猜要开一家什么店?

2、拼图游戏,知道要开水果店。(要求幼儿数点对应)3、说说为什么要开水果店?

师小结:因为夏天水果的品种非常多,而且营养又好,人人都爱吃,有利于身体的成长,所以要开水果店。

二、买水果请幼儿买水果,说说、讲讲、数数自己买了些什么水果,它是怎样的?

三、送货

1、幼儿把自己买的水果送到货架上。(引导幼儿物物对应,不受颜色、形状、排列的影响,只要数量相同就送对了,了解不同方法的对应。)

2、每组检查,帮助纠正。

师小结:让幼儿知道尽管标记与标记排列的顺序不同,但是数量相同也能够交朋友。

四:挂灯笼

1、请幼儿说说新店开张怎么庆祝?(幼儿自由讨论)

2、幼儿挂灯笼(要求幼儿必须看清楚标记上的颜色、数量、数字进行对应)

3、参观灯笼,引导幼儿发现灯笼有规律地排列。

五、延伸活动:

妈妈的水果店开张了,我们一起去品尝水果。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中班数学合集教案篇4

使幼儿通过比较来区别物体的高矮,知道哪个高,哪个矮或是一样高,并能按高、矮排序。

比较区别物体的高矮。

明确必须在同一平面比较高矮。

讲解法,实践法

第一课时

学会区别物体的高矮,知道哪个高哪个矮或是一样高,能按高矮排序。

学会区别物体的高矮。

知道在同一平面内比较高矮

投影、米尺、挂图、自备学具。

一、导入:

谈话: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举例子、说一说是怎么比较的?

(1、比较大小;2、认识颜色。)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比高矮。(板书)

二、新授:

1、目测高矮。

引导学生观察,运用此比较物体的方法,目测判断,训练、培养学生比较高矮的能力。

方法:

抽出两组学生进行比高矮活动。(教室前面)

(1)两个同学比;(2)左边的同左边的比;(3)右边同右边的比;

(4)左边的同右边的比;(5)右边的同左边的比;

提示:(指名)说说比较高矮是要注音什么?【注意:在幼儿说的过程中,引导幼儿说完整话,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讲解要求:比较时——比较的同学同时站在地面上,不能垫脚。其余学生目测比较高矮。

2、指导学生观察挂图。

1)想一想:哪只长颈鹿高?哪只长颈鹿矮?

①方法:(1)两只比;(2)左边的同左边的比;(3)右边同右边的比;(4)左边的同右边的比;(5)右边的同左边的比;

②高的长颈鹿与树比;哪个高哪个矮?矮的长颈鹿与树比,哪个高哪个矮?同桌的相互说一说。

指名说——大家评价。(大长颈鹿比小长颈鹿高,小长颈鹿比大长颈鹿矮)观察挂图

2)想一想,说一说:哪个瓶子高?哪个瓶子矮?

互相说一说。(大绿瓶比小白瓶高,小白瓶比大绿瓶矮。)

3、活动:自选伙伴,比高矮。(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求:每个学生可以选甲、乙两个同伴,分别与他们比。

并说出:我与某某比谁高谁矮;(训练学生口语能力)

1)自由结伴比,并说一说。2)指名小组到前面说一说。

练习目的:通过此练习,让学生体会由于比较对象的不同,会得出同样一个“我”有时“高”,有时“矮”的不同的比较结果。

三、指导练习:

游戏:排队——看看哪个组排得对?

要求:各小组到教室前面由矮到高排队。比一比,哪组排得对,排得快?

练习1:打开书第6页,观看书中六个小朋友排队的图,讲一讲哪个小朋友排错了位置?他们应该排在哪里?你帮他行吗?(从高到矮)

练习2:各小组同学打乱顺序排列进行排序游戏,说一说。

1)如果从高到矮排序,应该怎样做?看看有没有站错的给他纠正过来。

2)如果从矮到高排序,应该怎样做?看看有没有站错的给他纠正过来。

练习的目的:从实物到抽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思维活动。

四、总结。

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对你的.生活学习有帮助吗?(表扬、鼓励)

五、作业:练习比较高矮。(注意说完整话)

1、比长短

2、学习用重叠和目测比较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说出哪个长,哪个短或一样长。

中班数学合集教案篇5

活动目标

你能正确判断7以内数的多少。

活动准备:

1、贴绒蓝色大圆片5个,红色圆片从大到小6个,桔黄色小圆片7个;

2、贴绒数字5、6、7,实物卡。

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

1、逐一出示图片

请小朋友仔细看,说说卡片上有几个什么?

2、正确判断7以内数量。

出示图一

(1)黑板上有什么?哪种颜色的圆片最多?哪种颜色的圆片最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2)为什么我看时觉得红圆片最多,橘黄圆片最少?

(3)谁能想个办法,换一种排法让我们一看就清楚,谁的数目最多,谁的数目最少。

(4)启发幼儿将每种颜色片片排成一行

现在看看谁最多、谁最少?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幼儿将三排圆片一一对应比较)

请小朋友说说每一排有几个圆片,谁来给每排圆片送数字朋友。

3、小结。

要想知道谁多谁少,不能看物体大、小,也不能看排队长、短。

而是要数一数每排有几个,才能比出谁多谁少。

二、小组活动。

1、给最多的点子印数字。

2、看标记贴图形。

3、按序填空格。

4、添、去点子。

5、印比6、7少的点子。

中班数学合集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学习4的加减法,继续三幅图之间的关系。

2、将三幅图连起来,表达其中的含义,运用正确的词汇表达图意。

3、敢于克服胆怯的心理,大胆回答问题。

活动准备:

1、教具:有关4的减法图三幅。

2、学具:幼儿用书,铅笔。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1)游戏"看谁说得快"。

教师提出要与幼儿玩游戏,随后讲一讲游戏规则:教师说一个数字,请幼儿说出它后面的一个数字。教师,全体幼儿尝试回答,当全体幼儿玩的比较熟练后,可以与小组的幼儿玩。

教师说出游戏的另一个规则:教师说一个数字,幼儿说出它前面的一个数字。教师,全体幼儿尝试回答。

(2)学习4的加减法。

教师依次出示三幅图,请幼儿说出其中的含义,注意提醒幼儿用正确的词(来了,一共;走了,还剩下)表达图的含义,可以多请几个幼儿说一说。接着,教师请幼儿为图列出算式,个别幼儿列,集体进行认读两遍。

2、操作活动。

(1)看图列加减算式。

幼儿仔细观察图片的变化,幼儿用"又来了"、"一共"、"走了"、"还剩下"等词汇,讲一讲三幅图的含义,再正确区分加法题和减法题,最后,为三幅图列出算式。

(2)看图形找特征。

引导幼儿根据图片特征,分别在表格的相应上打。

3、活动评价。

展示幼儿的操作材料,请个别幼儿说一说图片的内容,读一读算式,并带领全班幼儿一起读一遍算式。教师注意观察幼儿用词是否正确。对用词准确、计算正确的幼儿给予全班表扬

中班数学合集教案篇7

设计意图:

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价值取向是使儿童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的密切关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因此,依照中班幼儿能力水平,将目标层次定位于能运用感官比较三个以上物体的宽窄,并说出其相对性,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中,让幼儿自由自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获得认知经验,使他们在自在的探究中获得成功体验。

活动目标:

1、能运用感官比较三个以上物体的宽窄,知道物体宽窄的相对性。

2、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5、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比较三个以上物体的宽窄。

难点:感知物体宽窄的相对性。

活动准备:

1、两条宽窄不同路的多媒体课件。

2、一条宽窄不一的小河多媒体课件。

3、两条长短不同的纸片。

4、找围巾的多媒体课件。

5、生活中宽窄物体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引入激发兴趣

(游戏:找路游戏情境导入,建立初步的宽窄概念)

1、接到红果果绿泡泡的邀请函,通往红果果绿泡泡家要选择一条宽宽的路

师:红果果绿泡泡邀请我们去他们家玩,你们想去吗?

师扮演红果果和绿泡泡:“亲爱的小朋友,我们是你们的好朋友红果果和绿泡泡,今天邀请你们到我家玩,到我们家有两条路,一条宽宽的,一条窄窄的,但是今天那条窄路堵车了,所以要走宽宽的那条,欢迎你们哟!”

2、带领幼儿来到活动场地

师:到红果果和绿泡泡家该走哪条呢?为什么?

师:小朋友,这两条路就是去红果果和绿泡泡家的路,可是该走哪条路呢?

幼:走这条。

师:为什么?

幼:这条路宽,那条路窄。

幼:老师,走这条。

师:为什么?

幼:那条窄路堵车了不能走,只能走宽宽的那条。

师:小朋友可真聪明,都能找出去红果果和绿泡泡家的路,知道这条路宽,那条路窄。

(启发幼儿通过目测的方法,发现两条路的宽窄,学习用“宽窄”正确表述)

【此环节为活动的前奏,重在激发幼儿融入游戏情境,让幼儿通过目测的方法发现物体的宽窄,学习正确的表述词】

二、亲身体验探究新知

第一环节:过小河

通过目测、身体动作来理解宽窄的相对性

1、带领幼儿通过宽宽的路,一条河挡住去路再次读红果果绿泡泡的信:“在我家门前有条河,小马说很窄,松鼠说很宽,到底宽还是窄呢?你们去试试吧!

2、组织讨论:到底小马和松鼠谁说的对呢?你认为小河是宽是窄呢?为什么?

师:到底小马和小松鼠谁说的对呢?

幼:小马说的对。

幼:小松鼠说的对。

幼:小松鼠说的对。

师:你认为小河是宽还是窄呢?

幼:宽。

师:为什么呀?

幼:我跳不过去。

幼:很窄。

师:为什么呢?

幼:我这样就跨过去了。

幼:很窄,我能跳过去。

【谈话讨论法,引起幼儿思考,发现物体具有相对性】

3、师:你是从哪里通过的?

幼:这里通过的。

幼:我从这里通过的。

师:这条小河哪里宽一些哪里窄一些呢?

幼:这里宽一些。

幼:这里窄一些。

(有目的的引导幼儿发现小河的宽窄不同,为下一步感知宽窄的可变性做铺垫)

第二环节:架桥

合作游戏中感知宽窄的可变性

1、师:一定有许多小动物向小松鼠一样感觉小河太宽,过不了河,我们为他们搭座桥吧。

幼:好!

2、幼儿选择纸板架桥,通过操作发现纸板的长短和河面的宽窄有关

师:现在小朋友拿上纸板架桥吧!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师:小朋友可真能干,能把长纸条架到宽河面上,短纸条架到窄河面上。

【操作法,幼儿在操作中发现物体之间的关联】

3、师:“桥架好了,我们试试吧,”幼儿走过窄窄的桥,体验窄的东西有一种紧缩感

4、师:“桥面很窄,会很危险,怎样把桥面变宽呢?”启发幼儿通过合作组合,将窄的变成宽的

【合作游戏法,感知宽窄的可变性】

第三环节:找围巾

操作探究,找出最宽的最窄的,感知物体宽窄的相对性。

1、设置问题:红果果想要最宽的围巾,绿泡泡想要最窄的围巾,请把宽的送给红果果窄的送给绿泡泡

2、幼儿操作,比较三条围巾的宽窄,教师观察幼儿操作情况

师:你怎么比的?

幼:我看见这条就宽。

幼:我把围巾摞在一起,看见它是最宽的。

师:你的这个办法可真好!

3、解决幼儿操作中出现得问题:

预设:

(1)幼儿通过目测选出最宽的,但不一定能发现三个物体间的细小差别。

(2)幼儿通过比较产生,但比的方法有问题,比如不能再同一水平面上比。

解决:你是怎么发现的?比的时候应该怎么比呢?

【操作法,引导幼儿发现辨别物体的宽窄,除了用观察法,还可以运用对应比较的办法】

1、师:我们都把自己认为宽的送给了红果果,现在红果果的围巾都是宽的吗

【再次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原来宽的东西放在一起比可能会变成窄的,此环节为解决目标难点的重要环节,让幼儿在反复的比较中发现宽窄的相对性。】

2、师:依以上方法找出最窄的。可视幼儿能力改作幼儿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三、应用新知升华体验

找出生活中用宽窄比较的物体,并比较它们的宽窄。此环节作为延伸活动进行。

活动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我依据幼儿的学习规律和年龄特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内容及形式,寓教育于游戏活动中,达到我在活动前预设的目标。

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处于积极的探求状态,体现了预设目标中让孩子“喜欢”“探索”生活中有关宽窄的问题的设计理念,幼儿在层层递进的游戏中从粗浅的感知到细致的深入,对生活中的“宽窄”有了真实的感知,而且也习得了运用比较法、排除法等比较的方法比较宽窄,理解了物体具有相对性这一特征。

情境游戏的学习方式是本次活动的特色,也是达成目标的主要原因,将“宽窄”这一数学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以此来组织数学教学活动。这种“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活动一方面为幼儿提供了充满“数理逻辑”的“生活情境”(包括生活事件、生活材料及其相互关系等),让幼儿以“数学的思维和方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又强调让幼儿在“解决生活事件的冲突与矛盾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情趣,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同时帮助幼儿积累探究经验,避免了数学学习的机械化。幼儿能在创设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去探索、感知,并将体验反馈给老师,教师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不是“教”而是“导”,通过层层设疑,引发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学习新的知识点。游戏是幼儿生活中最有活力和充满喜悦的活动,是学习中非常有效的方法。

活动材料的准备也是本课时的足了不同层次幼儿的需求,也为老师在课堂中实现满足不同层次孩子的需求提供了可能。但在本次课中也有不足之处,活动中幼儿的合作学习由于受中班幼儿年龄特征的限制,在老师的语言指导下不能很好完成。

中班数学合集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物一个接着一个的方法测量出蔬菜的长度。

2.尝试探索不同的测量方法,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测量的结果。

活动准备

1.课件-黄瓜,茄子

2.长长的蔬菜实物若干,各种小型测量工具如小棒等若干,记录纸。

活动过程

一、长长的蔬菜

1.观察图片:黄瓜,茄子

教师:这是什么蔬菜?

黄瓜和茄子看上去怎么样?

(引导幼儿说出长长的蔬菜。)

2.这些长长的蔬菜有多长呢?你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

(量一量)

二、寻找测量蔬菜的方法

1.教师:用什么量?怎样量?

引导幼儿回忆测量图形边长的经验。

2.请幼儿演示用一个接着一个的测量方法测量黄瓜。

告诉幼儿量好后还要想办法记录下来,怎么记录呢?

教师:有一根小棒就画一条短线,量出来有几根小棒就画几条短线。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

让幼儿想一想除了可以画短线来表示,还可以画什么呢?

(提示幼儿还可以用圆点、图形等。)

三、测量蔬菜

1.提出测量要求:

每张桌子上有两种蔬菜和一种测量工具,先量一种,然后跟小伙伴交换。

量好了拿出记录纸和笔用刚才说的方法记录下来。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对记录有困难的进行引导。

3.交流:

你们用的是什么工具测量的,你们的蔬菜量出来有多长?

4.引导幼儿从结果不同的小组中发现问题并讨论:

为什么两个人用同样的工具量一样的蔬菜,可是量出来是不一样长的呢?

引出测量方法的问题,师幼一起讨论。

四、尝试用多种工具测量蔬菜

1.教师:我们用了一种工具来测量蔬菜,现在请你们互相交换,

试试用其他的工具去测量,然后也像刚才一样记录验证。

2.幼儿操作。

中班数学合集教案篇9

活动目标:

1、通过参与游戏,体验生活中处理事情时应根据需要来决定快慢速度。

2、乐于将自己在游戏中的感受和发现告诉大家。

3、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4、安静倾听同伴的讲话,并感受大家一起谈话的愉悦。

活动准备:

红旗2面,红、蓝队标志各10个,水桶两个,盛满水的小碗若干个,图片四幅。

活动过程:

1、游戏:走走跑跑

教师出示乌龟和马的图片,请幼儿说说谁快谁慢,并来学一学。当教师发出口令:"乌龟乌龟慢慢走"或"马儿马儿快快跑",幼儿相应做慢慢走和快快跑的动作。

2、游戏:抢红旗,体验敏捷的快动作

交待规则:幼儿分成红队、蓝队两组,进行接力赛跑,看谁先抢到红旗。

幼儿分组游戏后,组织幼儿交流游戏感受:怎样才能取得胜利?(知道敏捷的快动作是获胜的关键)

3、游戏:送水,体验稳健的慢动作

交待规则:两组幼儿分别端一满碗水送到对面的水桶中,看哪队送的水多。

幼儿分组游戏,交流游戏感受:怎样才能不让碗里的水洒出来?(知道只有走得稳、走得慢,水才不会洒出来)

4、看图片,了解在生活中根据需要快和慢

(1)生活中哪些事情需要用快动作来做?

(2)哪些事情需要慢动作来做?

小结: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我们根据需要来决定是用快动作还是慢动作,该快的时候要快,该慢的时候就慢。

活动延伸: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事情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

活动反思:

通过这节活动的效果看,我认为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活动目标似乎有些低。快和慢幼儿很容易掌握,每一个幼儿都能正确分辨。在辨别第一到第三的位置,这个目标上幼儿也很轻易就能达成。活动激发了幼儿的创作积极性,为幼儿以后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班数学合集教案篇10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尝试自己探索两组物体(5个以内)的多少。

2、让幼儿在探索活动中发现物体的排列规律。

3、乐于参与集体活动。

活动重点:

引导幼儿掌握重叠和对应两种比较物体多少的方法,会比较两组(5以内)物体的多少。

活动难点:

幼儿自己尝试找出比较物体多少的两种方法。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超市游戏。(碗和勺子)

2、学具准备:超市游戏。(每人手中两种蔬菜,每种蔬菜不超过五个。)

3、颜色不同的`雪花片若干。(每人二组,每组不超过五个,用学具袋装好。)

4、猫和老鼠头饰若干。(各占幼儿人数的一半。)

5、操作册第1册第17-18页。

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

师幼互相问好,听音乐走线。

2、集体活动。

创设情境:今天,老师买了好多的碗和勺子(出示四个碗和五个勺子)

教师:请小朋友们帮老师看一下碗和勺子哪个多一些?哪个少一些?你是怎么发现的呢?

(引导幼儿自己尝试用重叠和对应的方法比较多少。在幼儿发现了一种方法后,老师进行及时鼓励与总结,并强调是用了什么方法进行比较的;若幼儿没有发现,教师要进行合适的引导。)

3、分组活动。

第一组:玩“超市游戏。”比较学具袋中的两种蔬菜,(每种蔬菜不超过五个。)哪种多一些?哪些种少一些?一样多?

第二组:玩雪花片。比较自己手中的雪花片哪种颜色多一些?哪种颜色少一些?一样多?

第三组:完成操作册中第17-18页的练习。

4、集体游戏:猫捉老鼠。

教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吧!(放音乐《一只小小老鼠》。)

每组8-10人,分别戴上猫和老鼠的头饰。(每种头饰不超过五个。)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当音乐停止时,要请幼儿说出自己组中猫和老鼠谁多一些?谁少一些?

5、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小朋友们今天真棒!都学会了两种比较物体多少的方法:重叠和对应。好,现在请小朋友们把你小学具袋的门打开,把手中的学具宝宝一个一个装进去,不要忘记把学具袋的门关上!

活动延伸:

1、户外活动时,引导幼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一下男孩和女孩谁多一些?谁少一些?

2、请幼儿回家后比较一下家中爸爸和自己的衣服或鞋子谁的多一些?谁的少一些?幼儿将学具收拾好。

中班数学合集教案篇11

设计意图:

中班的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已经在细心观察,他们会进行些初步的比较分析,如:在餐后活动时间,小朋友喜欢聚在起讨论外面横着竖着的栏杆,有的说这个大、那个小;这个胖、那个细,说明幼儿对同类事物开始作比较了,但还不会用正确的语言来表达,数学活动《比粗细》的教育目标在于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获得感性认识,会用多种测量方法比较物体粗细,并能用语言正确表达,通过分层投放材料的操作,培养幼儿的探索意识和主动学习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物体的粗细,并用语言准确表达。

2.通过观察、操作、游戏等让幼儿初步感知物体的粗细。

3.提高幼儿的探索欲望和主动学习的兴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感知物体的粗细。

活动难点:

用语言准确的表达物体的粗细。

活动准备:

1.图片:粗细不同的茄子、大树、萝卜。

2.粗细不同的纸棒、水彩笔、吸管、旺仔瓶等实物。

教学方法:

观察法、操作法、游戏法。

活动过程:

通过玩游戏“粗宝宝、细宝宝”引出主题,初步感知物体的粗细。

1.教师出示两根纸棒,引导幼儿观察,并回答问题。

师:它们有什么不同呢?(个粗个细。)

2.请幼儿将纸棒按粗细进行分类。

(1)出示纸盒,请幼儿观察。

师:小朋友看看这两个小盒子上有什么?(有两个洞洞。)这两个洞洞有什么不同呢?(个大个小。)你能看出哪个是粗宝宝家的房门,那个是细宝宝家的房门?

(2)介绍活动规则。

(3)幼儿动手操作,感知纸棒的&39;粗细。

请个别幼儿在藏宝袋中拿出个粗的和个细的物体,并说说你怎么知道它是粗或细的?启发幼儿了解粗细必须通过比较才能知道的。(指认)

二、启发幼儿感知物品的粗细,并按粗细进行分类。

1.出示所比较的物体的图片。

2.引导幼儿观察物体,初步感知物品的粗细。

师:出示两根茄子,请幼儿仔细看看,这两根茄子有

什么不同?(根粗,根细。)

师:出示两棵大树图片,小朋友再仔细看看,这两棵树有什么不同呢?(棵粗,棵细。)

3.启发幼儿将物品按粗细进行分类。

师:小朋友,请你们动脑筋想想,这些物品可以怎样分类呢?

请个别幼儿上前来操作,其余的幼儿观察。

三、幼儿集体操作。

师:请小朋友完成数学课本中第29页的内容,看看图中的物品,哪个粗,哪个细,请你把细的物品圈出来吧。

四、游戏:说相反。

幼儿跟老师玩“说相反”的游戏,加深幼儿对粗细的认识和理解。

五、活动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知道了通过比较能够知道哪个物体粗,哪个物体细,物品的粗细是相对的,同类物品,不同类物品,除了粗细不同,在大小,颜色,长短等方面也有区别,小朋友定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找出它们不样的地方。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在活动室里找出粗的物品和细的物品,看谁找得又多又快。

活动反思:

本次三课活动,我上的是中班数学活动《比比》(比较粗细),活动开始我通过游戏“粗宝宝、细宝宝”引出主题,初步让幼儿感知物体的粗细。因为,粗细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但在出示两根粗细不同的纸棒时,有的幼儿说这个大、那个小,这个胖、那个细,但幼儿还不会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物体的粗细。在这环节上应该多出示些粗细不同的物品为幼儿作比较,通过比较得出其结论。在操作过程中,我投放的材料是幼儿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几种粗细、颜色不同的吸管、水彩笔、旺仔牛奶盒、彩笔盒等粗细不同的物品,来引导幼儿通过比较并正确表述物体的粗细,幼儿们在表述的时候大多数能明确说出物体的不同,还有部分幼儿不能准确的表述。在展示图片上时间有点长,到了后面的环节就有些显得时间有些仓促。总的来说,在本次活动中,部分幼儿对粗细没有生活经验,在学习时,这部分幼儿掌握的不是太好,还需要加深幼儿对粗细这些概念的理解。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我将取长补短,引导幼儿们在活动中学习更多的知识。

中班数学合集教案篇12

活动目标:

1、按照高矮特征给三个物体进行正逆排序;

2、学习比较物体高矮的正确方法;

3、乐意参加数学活动,感受数学的趣味性;

活动反思:

在本节活动中主要是让幼儿学习按照三个物体的高矮特征进行排序,我们班的幼儿在平时的生活中都能正确进行比较两物体的高矮,并能用语言表达。本节活动的难点是三个物体按高矮特征进行正逆排序。让在活动时我先请幼儿自己给三个物体排序,孩子们大部分能够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序,但是在请他们用语言描述是按什么顺序排列时,部分孩子不能正确的表述。

另外,在幼儿操作材料的准备上也存在不足之处,给孩子造成了一定的误导,个别孩子将其与大小混乱。

通过对活动的反思,我觉得应在流程及操作材料上进行改善,可将重点放在一个方面:从高到矮的排序。只讲一个重点,另一种排序方法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学习。 

中班数学合集教案篇13

目标:

1.感知各种甜食的种类,初步学习分类。

2.体验与同伴共同品尝的乐趣。

准备:

1.每位幼儿带一种甜食来园。

2.桌子排成回字形,室内挂些彩带,以增添气氛。

3.教师自制分类标志(如下图),分别放在每张桌子上。

4.轻松活泼的音乐。

过程:

1.参加甜蜜蜜的聚会。

——幼儿拿出自带的甜食,向同伴、教师介绍它的名称,并说说是什么味道的,吃起来有什么感觉。

——为甜食找家。幼儿根据分类标志,将食品分类放在相应的桌子上。

2.交流品尝的感觉。

——幼儿品尝自己带来的甜食,可以与自己的好朋友交换品尝。

——你吃的是什么?甜吗?

建议:

1.认识糖果之后,甜食自然成为幼儿探究学习的对象。甜食有不同的种类,将分类与“甜蜜蜜的聚会”的情境相结合,有利于幼儿主动学习。

2.鼓励幼儿来园后自己保管带来的食品,初步培养幼儿的责任心与意志力。

3.根据小班幼儿的能力,可把甜食分成糖类、饮料类、水果类、糕饼类四大类。

4.教师可准备一些不常见的甜东西,如白糖、红枣等放入品尝区,以丰富幼儿的经验。

中班数学合集教案篇14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

2、认识不同的梯形,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动手能力。

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征。

2、活动难点:认识不同摆放位置的、不同的梯形。

活动准备:

1、环境创设:活动室内放一些包含梯形的图画,布置出图形王国形象。

2、教师演示用具:正方形娃娃长方形娃娃梯形娃娃各种图形。

3、幼儿用具:包含有梯形的图画若干张(空白没涂色的)活动过程:

一、感知梯形的特征

1、情景:(出示请柬)小朋友们,你们瞧,这是什么呀?这呀是图形王国的国王给老师送来的请柬,说图形王国要举行聚会,邀请我们中三班的小朋友去参加,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老师带领幼儿进入活动室)

2、通过寻找,让幼儿初步感知梯形的特征教师带领幼儿边走边观察图形,引导幼儿说出图形的名称,引出梯形。

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呀?它是正方形吗?是长方形吗?

二、观察了解梯形的特征

1、出示梯形宝宝,提问:这个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跟什么图形象呢?

2、比较长方形与梯形的异同点(出示正方形)那他们是不是一样的呢?引导幼儿去比较相同点:它们都有四条边,四个角异同点:正方形,四条边都是一样长的,四个角也是一样大的。

梯形,一条边短,一条边长,两条边平平的,旁边两条边斜斜的。你觉得它的斜边像什么?

3、小结:这种形状的图形,名字叫--梯形。

4、梯形宝宝可调皮了,它一会儿翻跟斗,一会儿躺下睡觉,你们看:

(教师演示)这样还是不是梯形呀?

小结:原来梯形可以倒着放,躺着放,不管它们怎么放,都是梯形。

5、认识不同的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听说梯形宝宝还有许多兄弟姐妹呢,你们看看,它们是不是也叫梯形,(出示直角梯形)提问:这个图形只有一条边是可以当滑梯的,它是不是梯形呢?

(出示等腰梯形)提问:这个图形它的两条斜边是一样长的,它是不是梯形呢?

小结:梯形宝宝的家人可真多,有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三、小组操作,让幼儿巩固了解梯形的基本特征

1、图形国王还想考小朋友们,出了一些难题,摆放在那边的桌子,我们有没有信心接受考验呀?

涂色:让小朋友在很多图形中找出梯形,并涂上漂亮的颜色·折一折、剪一剪:让小朋友用正方形或长方形进行折、剪出梯形来·装饰梯形:从很多图形中将梯形找出来,进行装饰(如梯形饼干、梯形杯子、梯形池塘、梯形楼梯、梯形花盆、)(教师巡回指导)

2、反馈:共同检验小朋友的操作四、通过寻找梯形,加深对梯形的认识国王说,我们小朋友这么能干,都通过了他的考验,所以请我们去参观图形娃娃们的表演,你们开心吗?那就出发吧!

1、让幼儿在活动室能张贴的图片造型中找找、说说梯形宝宝藏在哪里?

2、鼓励全体小朋友寻找,跟同伴或老师们说说梯形宝宝藏在哪里?

四、结束

小朋友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为了表扬小朋友今天的表现,国王决定将这些图形造型送给我们,大家开心吗?那我们一起将它们带回我们的活动室吧!

中班数学合集教案篇15

活动目标

1、能不受排列形式影响正确感知10以内数量。

2、在拼摆图形中,感受空间方位的变化。

3、能安静的进行数学操作活动。

活动准备

每人一盒火柴(或塑料小棉签),教师事先拼好的范例《有趣的数学》,水彩笔。

活动过程

1、学拼火柴棍图。

(1)教师用展示范例,请幼儿在桌上用火柴棍拼摆出来。

(2)请幼儿说说用了几根火柴棍。

2、按一定数量的火柴棍拼图。

(1)请幼儿用一定数量的火柴棍拼拼摆摆。

(2)说说自己拼出了什么?如用4根火柴棍,你拼出了什么?用6根火柴棍呢?

3、练习《有趣的数学》中的“数一数,连一连“。

请幼儿根据画面内容,将相同数量的图片用线连接起来。

4、教师小结,结束活动。

中班数学合集教案篇16

一、活动目标:

感知物体的宽与窄,试着用当然精确测量的方式较为物体的宽度。

培养幼儿的多种思维逻辑及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培养幼儿对宽与窄的兴趣爱好。

能胆大、清晰地表述自身的看法,感受数学活动的开心。

二、主题活动提前准备:

1、小龙、小羊羔的发饰,小玩具多个

2、场景主题画《三只小猪》

3、幼儿教材、宽度不一样物体多个

三、主题活动全过程

1、小故事导进

老师给小孩子叙述三只小猪的内容,让幼儿认真观察情景图,随意探讨。

2、教师将宽度不一样的物件放置出去,让幼儿找到哪一个宽哪一个窄。

3、再度感知宽与窄

(1)教师发送给每一个幼儿手上2个物件,一个宽,一个窄,当教师说把宽的放到头顶,幼儿做相对的姿势,老师说把窄的放到脚底,幼儿作出相对姿势。

(2)在地面上画三条宽度不一样的“小溪”,老师饰演母亲,幼儿饰演小龙,母亲带著小孩要去森林中吃草青,道上碰到了三条小溪,看一下那一条河是薄的,那一条河是宽的。

4、幼儿探寻实际操作

开启幼儿教材,正确引导幼儿说一说。

中班数学合集教案篇17

教学目标:

1、建立时间观念,

2、从小养成有规律的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初步认识钟面,

4、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5、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识。

6、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

7、联系,

8、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准备:每人一个钟面模型、课件、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小红星期天到钟表店去玩,钟表店的钟表可多啦,小朋友想不想去看看。

(课件:放录像)

2、提问:小朋友你们看到过钟表吗?在哪里看到过?

(指名让小朋友说)

3、小组合作

4、自主学习

1、初步认识钟面。(课件定格在钟面上)

(1)小朋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让学生充分地说)

钟面上有1——12这些数,还有一长一短两根针,还有小格子等。

(2)引导:这两根针的名(3)字叫什么?谁是分针,(4)谁是时针?

讲述:小朋友说的真好,长的是“分针妹妹”,短的是时针,我们叫他“时针姐姐”。

(5)让小朋友在自己的钟面上指(6)出“时针姐姐”和“分针妹妹”给同(7)桌看。

2、初步认识整时。

(!)“你会看时间吗?请你说一说”?(课件定格在3时)让有经验的学生介绍怎样看整时。(课件定格在9时)让大家说一说。

学生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就是几时。

(2)问:这三只表又是几时?(电脑显示都是5时)为什么?

略讲电子表:直接用数字表示时间,数字是几就是几时,你在哪里也见过这种表示时间的形式?

(3)试着拨时间让同桌说。师生互考拨整时,可以让学生拨一个不同的时间让大家猜。(可以是几分几秒)有意拨6时、9时、12时看时针、分针的位置。

3、初步认识大约几时

过渡:小红遇到问题,请大家帮帮忙,这两个钟是几点?(课件定格在两个钟上:7点不到,7点刚过)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这是几点?7点不到、接近7点;或7点刚过、过一点。

小结:这些可以说成大约7时。

说一说大约几时。(课件定格在大约8时、9时、11时)

让学生拨大约3时、大约6时。可以同桌互拨互考,展示给客人老师看。

小朋友真聪明,今天在钟表店里玩的开心吗?

小朋友真能干,看看钟表店的一些钟坏了。(课件显示三种类型)能帮掉了针的表修一修吗?(每两人一份材料,报展示)分层次练习:让小朋友充分操作,汇报。

5、课间律动:《毕业歌》

6、实践应用,

7、质疑提升

(1)“小红和小朋友一样已成为小学生,我们来看她在干什么。”(看课件)指名答

(2)请你说一说你是几时起床,几时睡觉?(同桌说后汇报)

(2)提问:小红为什么10时在学校上课又在10时睡觉。(课件显示白天晚上时钟转两圈,渗透一天24小时)

8、小结:

1、小红今天学到了许多知识,2、你学到哪些知识?

3、你还想知道哪些知识?学生提问:(谁发明了钟表?)(最早的钟表是什么样的?)课件显示。。

中班数学合集教案篇18

教学意图:

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自然界的植物都有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各种各样的种子成熟了,孩子们都被这些变化激起了强烈的好奇心。于是开展了此次活动《有趣的豆子》。培养不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幼儿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

教学目标:

1.感知数量的多少,初步体验并学习不同的数数方法。

2.培养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准备:

记录表白扁豆黄豆绿豆。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活动。

请全班幼儿分别向客人老师介绍自己是谁,是男生还是女生。

师:小朋友们好,你们认识我吗?我先介绍一下自己,我姓张,你们可以叫我张老师,请你们也向客人老师介绍一下自己。

二、出示豆子,初步尝试

1.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些豆子,你们看,这是什么?(蚕豆)

请一个小朋友上来抓一把,老师也来抓一把,你们猜猜看,谁抓的豆子多?(幼儿猜想)

2.出示三种豆子。(黑豆白扁豆黄豆)

师:老师这儿还有一些豆子,你们认识吗?(请一个小朋友上来抓一把豆子)

怎样知道每一种豆子有几颗?(分开来数)我们来数一数,记一记。

3.出示记录表

师:老师这儿有一张记录表,小朋友看一看,表上有什么?黑豆的棵数记录在哪里?为什么?

(介绍记录表、记录)

三、动手操作、记录结果

1.师:小朋友想不想自己试试?请小朋友记住哦,抓完豆子以后,要先数豆子,再记录,记录好了之后,将记录卡挂在脖子上。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2.集体交流

师:下面哪个小朋友看着记录卡来讲一讲,你的豆子每种有几颗?

幼儿:我抓了__个白扁豆,__个黑豆,__个黄豆。(出示拍摄的照片)

引导幼儿讲述自己不同数豆子的方法

(分类数点数一个一个的数)

3.再次操作

师:刚才小朋友用了这么多的方法来数豆子,现在老师再给你们一个新的任务,再抓一把豆子数一数,在记录卡的反面记录下你抓的豆子的数量,给最多的记上标记。

4.再次交流

教师将操作情况拍照记录下来,请小朋友讲述抓得最多的豆子是哪种豆子。

四、结束:

师:我发现每个小朋友抓出来的豆子都是×豆最多,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下次再讨论,今天我们就到这里,小朋友再见。

教学反思:

活动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的要求,很好地把数学与生活融合在了一起。每个幼儿都有其独特的发展步骤、节奏和特点。在数学教育中个体差异表现得尤为突出。幼儿学习数学的个体差异,不仅表现为思维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发展速度上的差异、学习风格上的差异,还表现为能力和经验上的差异。所以,在数学教育中不仅要“求同”,还应“存异”。设计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活动,为幼儿自由选择适合自己水平和能力的活动提供条件。同时教师可根据幼儿不同差异给予适当的补充、点拨和启发。重视个体差异是幼儿教育“以人为本”的直接体现。

中班数学合集教案篇19

活动目标:

1、能仔细观察钟面,探索发现整点时分针和时针的位置规律,学会辨认整点。

2、懂得时钟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生活中掌握时间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钟面四个(7:008:009:0010:00)模型钟一个幼儿每人一只纸钟面、一日生活图

活动过程:

一、讲述故事《小明的'秋游》,引导幼儿看时钟的兴趣

二、和幼儿一起讨论,引导幼儿体会生活中掌握时间的重要性

1、小明去秋游了吗?怎么没去成?

2、他应该几点钟起床?他是几点钟起床的?

3、小明到幼儿园是几点钟?

4、为什么会迟到?他是几点钟睡觉的?

讨论时教师及时出示四个钟面

三、探索发现整点时分针和时针的位置规律,正确辨认整点

1、单独指一个钟面,认识分针、时针

提问:钟面上有什么?

这两根针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小结:长的细的是分针,粗的短的是时针

教师逐一指四个钟面上的时针、分针,幼儿辨认

2、找一找四个钟面上的共同点,藏着什么秘密

师:故事里提到的时间7点8点9点10点都是整点时间,你们发现在整点色时候,分针都是指着谁?

小结:分针指向12时,时针指向数字几就是几点钟

3、教师指钟面,请幼儿说出整点时间

四、教师拨时钟,幼儿指出错误

教师先说出整点时间,然后将分针或时针拨错,然后请幼儿指出错误在哪儿

五、教出示大钟,拨出整点时间,辨认整点时间

1、教师将时钟藏于身后,先拨出时间,再出示

2、请个别幼儿拨时钟,大家说一说是几点钟

六、幼儿在纸钟面上尝试拨时间

1、教师讲述自己起床、上班、下班、睡觉时间,请幼儿在纸钟面上拨出

2、请个别幼儿说一说自己一日生活时间,其余幼儿在纸钟面上拨出

3、教师渗透早睡早起,有序生活教育内容

七、看图画时钟,巩固对整点的认识

1、教师出示幼儿生活情景图,并示范在钟面上画出整点时间,强调时针画短些、分针画长些。

2、幼儿进行看图画指针活动。

中班数学合集教案篇20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2。能用正确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轻与重并进行比较。

[能力目标]

通过生活实践用自己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游戏、实践的过程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用自己的方法比较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教学难点】

和生活相结合,选择合理的方法比较轻重。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一)比一比:

师:小朋友,看看今天老师在讲台上都放了哪些物品啊?(生答)

师:现在谁能说出老师手里的这两样物品哪个重,哪个轻?(多媒体出示:苹果和气球;书和骰子)请同学们观察物体,告诉同桌的好朋友,谁重谁轻?

师:你们为什么能一下子判断出来呢?

小结:这是因为在平时生活中我们都拿过它们,所以可以直接凭生活经验用眼睛观察来进行判断。

(二)猜一猜:

老师这里有两个一样大小的盒子,里面放了不同的东西,你们能猜出哪个盒子重,哪个盒子轻吗?(学生猜测)

师:每个小朋友都有不同的猜测,你有什么好办法来比较出两个物体的轻重呢?(生:用手掂一掂、拎一拎、天平称、跷跷板等)

师: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那今天我们就一起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吧。(出示课题:轻与重)

二、探究新知:

(一)掂一掂

师:刚才小朋友都想到了许多好方法,可是当我们身边没有天平和跷跷板这些工具时该怎么办?(用手掂一掂)现在谁愿意上来感受一下老师手里的这两个盒子哪个重、哪个轻?告诉大家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请学生上来掂一掂,得出答案)

师:米老鼠给我们大家准备了很多礼物,等会儿我们也用“掂一掂”的方法来任选两样物体比一比轻重。

现在每组的桌子上都放了气球、生梨、苹果和矿泉水,每个小组可以任选其中的两个物品用掂一掂的方法比一比轻重。(要求:每个小组的小朋友任选两样物体来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

()和()比

()比()重

()比()轻

(请3~4个小朋友来说一说)

师:在我们刚刚比较的过程中,哪个物品是最重的?哪个物品是最轻的?(气球最轻,水最重)

师:气球的外表形状最大,为什么比较下来是最轻的?(因为里面是空气)

师:物体的轻与重与物体的大小有没有关系?(没有)

师小结:比较物体轻重,不能只看大小,物体的重量与它的材质有关,大的不一定就重。所以用手掂一掂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比较轻与重的方法。

(二)拎一拎

1、师:(出示课件)现在米老鼠这里有一堆梨和一堆苹果,它还用刚才掂一掂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轻重,你们看行不行?(不行,因为数量太多了,手上放不下会全掉在地上)师:那我们小朋友是不是可以想出其它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轻重呢?(同桌交流,生答:可以用拎一拎的办法)

师:我们把苹果全放在红色的袋子里,把梨放在黄色的袋子里用手来拎一拎。(请2~3个小朋友上来拎一拎),并把拎的感受告诉大家。(梨的总重量要比苹果的总重量重)

2、很多小朋友都想尝试下拎一拎的感觉,那就和你的同桌合作下,拎一拎谁的书包重,

谁的书包轻,然后把与同桌合作的结果告诉大家。

3、学生交流。(我同桌的书包轻,我的书包重)

(三)吊一吊

1、师:老师这里的梨和苹果差不多重,用手好像估测不出轻重,你有什么好办法来比较出它们的轻重吗?(生:用天平秤来称一称)

师:这个办法不错,可是如果没有这些工具的时候还可以用什么好方法进行比较呢?(用橡皮筋吊一吊来比较轻重)

师演示:应该看哪一段的长度?(橡皮筋的长度)

请小朋友上来指一指橡皮筋拉伸的长度。

2、比较矿泉水和生梨。

师小结:在同样的橡皮筋上所吊的物体越重,橡皮筋拉得越长。

三、观察实验,比较轻与重:

1、师出示媒体:海绵、吸铁石、胶水、夹子、玩具车;

师:谁能想个好办法将这些东西从轻到重摆放整齐?(小组讨论交流)

(1、用手估测,2个2个比较;2、2个2个吊起来比较;3、把这5种物品全都吊上去)师:哪种方法会比较方便?(全吊上去)

师:其实,根据生活经验我们已经可以猜出谁是最轻的。(海绵)

谁是最重的。(吸铁石)

2、学生动手实验证明,并记录结果(从轻到重)

填写在书上的.表格内。

3、学生交流:

把5件物品都挂在橡皮筋上,橡皮筋拉得最短的就是最轻的;橡皮筋被拉得最长说明这个物体最重。

4、请小朋友上来指一指,要看橡皮筋的哪一段长度?

四、知识拓展:

1、出示课件:小朋友都玩过跷跷板,当跷跷板停止晃动,像现在这样时,你能说出谁比较重吗?为什么?(肯定是小胖重、小巧轻。小胖的一边已经跷下去了,而小巧跷到上面去了,所以是小胖比小巧重。)

师:如果他们两人一样重,那跷跷板两边的高度会怎样?(一样高)

2、师出示图片。

师:你从这幅图里看懂了什么?(2个苹果=4个香蕉;1个苹果=2个香蕉)

师:要使跷跷板两边的重量不一样,你有什么好办法?(生答)

师:如果再加1个苹果,那右边要加几个香蕉才能使它们一样重呢?(2根香蕉)

3、课后拓展练习:

小木箱一箱可装4瓶饮料,大木箱一箱可装8瓶饮料,那么12箱小木箱装的饮料的重量和6箱大木箱的饮料的重量哪个重、哪个轻?

12×4=48(瓶)

6×8=48(瓶)

(一样重)

师:有时候我们还可以用算一算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重量。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43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