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幼儿园教案 > 中班教案 >

中班数学教案创新

时间: 新华 中班教案

编写教案的目的在于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规划教学流程、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自信心。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中班数学教案创新,希望对大家写中班数学教案创新有所帮助。

中班数学教案创新篇1

活动目标:

1.学习用目测和自然测量的方法,识别物体的长、宽、高。

2.激发幼儿进行测量活动的兴趣。

3.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1只空纸盒、1把自制多用尺(见图7―12)。图7―12自制多用尺

活动过程:

1.教师介绍

(1)教师以空纸盒、桌子、教室为直观演示教具,让幼儿分别感知它们的长、宽、高。

(2)用什么方法能知道它们的长、宽、高?

在幼儿议论后教师归纳:用测量的方法。

目测法:用自己的眼睛看,可大致比较,但不精确。

测量法:用尺子来量一量。

幼儿人手一把多用尺,教师提醒幼儿数一下,多用尺上有几个小格子,幼儿数后发现多用尺由10个彩色小方格组成:红一黄一蓝一绿一橙五色相间。教师再提示幼儿,这把多用尺可用来量物体的长、宽、高。

2.演示

(1)教师用钢卷尺或木尺量桌子的长、宽、高。

(2)个别幼儿用多用尺量空纸盒的长、宽、高,说出长、宽、高分别是几个小方格。

3.操作

(1)幼儿用各自的多用尺测量空纸盒,分别量出空纸盒的长、宽、高各是几个小方格,并记录在纸上。

(2)幼儿合作用多用尺测量小桌子,量小桌子的长、宽、高是几尺(10个小格为1尺)或几尺零几个小方格,并记录在纸上。

(3)幼儿尝试进行自然测量,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活动建议:

1.启发幼儿在使用多用尺测量时,可以1个小方格作单位,也可以1尺作单位(10个小方格为1尺)。量同样长的物体,单位小,测量的数大;单位大,测量的数小。例如,空纸盒的长可以说是2尺长,也可以说是20个小方格长。

2.可再让幼儿想想,除了用多用尺测量外,还可以用什么作为度量工具?(小棍、绳子、筷子、脚步、手等)

中班数学教案创新篇2

活动目标

1、尝试归纳出一组图形1-2个共同特征,或按特征拿取相应的图形。

2、能仔细观察图形,并积极参与讨论。

3、听懂操作要求,并按要求操作。

活动准备

1、各种颜色、形状、大小的图形若干。

2、图形特征标记、空白记录表一张。

3、课件-各种各样的图形

活动过程

一、彩色图形来了

1、以游戏情境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今天有许多彩色图形要去游乐场玩游戏,瞧,它们来了!

2、出示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彩色图形。

引导幼儿说说它们的形状、颜色、大小特征。

3、出示颜色、形状、大小标记让幼儿认一认。

二、彩色图形找朋友。

1、教师出示参考图,引导幼儿观察,说说它们的共同特性。

教师:彩色图形要找朋友一起去游乐场,它们找到朋友了。

它们什么地方一样,成为朋友呢?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从形状、颜色、大小三个方面找它们的共同特征。

3、请个别幼儿上前找出标记并放在参考图上。

4、师幼进行检验讨论。

5、教师可将彩色图形换下,然后请个别幼儿上前找共同特征。

6、小结:彩色图形喜欢找有两个特征相同的图形做朋友,它们有的形状相同,有的颜色相同,还有的大小相同。

三、彩色图形进游乐场。

1、出示空白表格

教师:彩色图形来到游乐场门口,可是却不能进去,因为进游乐场要符合条件才能进。

2、教师边说边将红色和正方形标记贴上。

教师:原来要符合红色和正方形两种条件才能进。那么,谁能来做检票员把关呀?

3、个别幼儿上前示范。

4、师幼检查。

5、教师:这个游乐场很神奇,这次进去的条件变了,这次要进游乐场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

一个是黄色的,还要是大的。谁愿意来做检票员?

6、请全体幼儿一起找一找并贴在表格中。

7、师幼讨论检验。

8、小结:原来要进游乐场还必须符合两个特征条件呢,只要有一个不符合就不能进去。

彩色图形们让我感谢你们的帮忙,现在它们已经在开心地玩了。

四、幼儿操作活动

1、讲解题目要求。

2、教师巡回指导并提醒纠正幼儿的书写姿势。

中班数学教案创新篇3

教学目标:

通过此活动,使幼儿不仅学习确认一排物体中每个物体的排列次序还能对其中任意一个物体与表示这一物体的顺序符号确认对应关系。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师幼互相打招呼

二、师生互动活动

1、活动材料

磁卡:方向卡、1—5数字卡、动物卡。

2、活动方法

请幼儿将动物卡摆成一排。

教师摆上从左像右的方向卡。

丛箭头方向数过来,看看每只动物分别排在第几位置?

请幼儿将数字卡放在正确的位置。

变换动物看的位置,游戏反复进行。

三、幼儿操作

1、翻开幼儿用书

2、请幼儿看一看上图都有什么动物。

3、丛箭头方向数过来,每只小动物分别排在第几?

4、看下图:小动物是谁?它排在第几?再在旁边圈出正确的`数字。

四、结束活动:幼儿有序收书,整理自己的物品。

中班数学教案创新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时钟的结构及分针、时针的运行规律,学会认整点;

2.知道时钟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做一个守时的人。

活动准备:

1.大时钟一面。

2.硬纸片自制钟面、操作卡、铅笔每个幼儿一份。

3.分别为六点、八点、十点的钟面图各一张及各种钟表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由故事引入对时钟的已有经验

导入语:孩子们,故事《开闹钟店的老人》中的老人一天要做好多事情,谁来说说,他都做了哪些事情?分别是什么时候做的?

那他怎么知道是几点了,该做什么了?(看闹钟)说说你在哪里见过闹钟?你见到的闹钟是什么样子的?钟面上有什么?(幼儿自由回答)

二、基本部分

1.了解闹钟的结构

教师出示大时钟,提问:钟面上有些什么?(数字1~12、长针、短针、刻度)数字宝宝是怎样排队的?(12最上面,6在最下面,从右边向左边依次从小到大按顺序排列的1、2、3、~11、12。)

2.认识时针和分针

师:请孩子们仔细观察比比看,这两根针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它们是朝着哪个方向转动的。(教师拨动时钟,幼儿观察并自由回答)

小结:长长的细细的针叫分针,短短的、粗粗的针叫时针。转动的方向都是从数字1到数字12从小到大的方向转动,我们叫它顺时针方向。

3.由时针、分针赛跑,引导幼儿感知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

师:孩子们,时针和分针要比赛跑步了,请小朋友仔细看观察,他们谁跑得快?(老师将分针和时针均指向12的钟面进行拨动,让分针从12走一圈又回到12上,让幼儿观察分针转一圈时针的变化,说一说时针和分针谁走得快?分针走一圈,时针走多少?)

师:第一次比赛时针输掉了,它不服气,还要再比赛一次,看谁跑得快?(教师重复转动时钟,分针从12走一圈又回到了12上,时针从1走到了2,让幼儿巩固认识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个数字格的规律)

小结:时针走得慢,分针走得快,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个数字格,这段时间就是一个小时。

4.看钟面图,比较认识整点

(1)教师一边复述“一首闹铃响起,老人开始打扫楼下柜子上的灰尘,打开一个个闹钟”,一边出示六点的钟面图贴到黑板上,问:现在是几点?(六点整)

(2)教师一边复述“一首闹铃响起,老人开始为阳台上的太阳花等着他浇水、擦叶子”,一边出示八点的钟面图贴到黑板上,问:现在是几点?(八点整)

(3)教师一边复述“一首闹铃响起,老人和邻居一起喝上午茶”,一边出示十点的钟面图贴到黑板上,问:现在是几点?(十点整)

(4)请孩子们仔细观察这三只钟面什么地方是一样的?(分针都指着12)什么地方不一样?(时针指的数字不一样)

小结:当分针指在12上的时候就是整点钟,这时候时针指在几上就是几点整。

5.游戏活动,巩固对整点的认识

(1)抢答。老师拨动时钟指向某整点,幼儿抢答说出几点整。

(2)拨一拨。每个幼儿一个自制钟面,教师报某整点,幼儿拨学具钟到相应时刻,在操作中巩固对整点的认识。

(3)画一画。每个幼儿一张操作卡,根据故事内容,添画时针和分针。

老人在餐桌旁准备午餐的画面。(添画十二点整)

中班数学教案创新篇5

设计意图:

中班的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已经在细心观察,他们会进行些初步的比较分析,如:在餐后活动时间,小朋友喜欢聚在起讨论外面横着竖着的栏杆,有的说这个大、那个小;这个胖、那个细,说明幼儿对同类事物开始作比较了,但还不会用正确的语言来表达,数学活动《比粗细》的教育目标在于让幼儿在操作活动中,获得感性认识,会用多种测量方法比较物体粗细,并能用语言正确表达,通过分层投放材料的操作,培养幼儿的探索意识和主动学习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物体的粗细,并用语言准确表达。

2.通过观察、操作、游戏等让幼儿初步感知物体的粗细。

3.提高幼儿的探索欲望和主动学习的兴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感知物体的粗细。

活动难点:

用语言准确的表达物体的粗细。

活动准备:

1.图片:粗细不同的茄子、大树、萝卜。

2.粗细不同的纸棒、水彩笔、吸管、旺仔瓶等实物。

教学方法:

观察法、操作法、游戏法。

活动过程:

通过玩游戏“粗宝宝、细宝宝”引出主题,初步感知物体的粗细。

1.教师出示两根纸棒,引导幼儿观察,并回答问题。

师:它们有什么不同呢?(个粗个细。)

2.请幼儿将纸棒按粗细进行分类。

(1)出示纸盒,请幼儿观察。

师:小朋友看看这两个小盒子上有什么?(有两个洞洞。)这两个洞洞有什么不同呢?(个大个小。)你能看出哪个是粗宝宝家的房门,那个是细宝宝家的房门?

(2)介绍活动规则。

(3)幼儿动手操作,感知纸棒的&39;粗细。

请个别幼儿在藏宝袋中拿出个粗的和个细的物体,并说说你怎么知道它是粗或细的?启发幼儿了解粗细必须通过比较才能知道的。(指认)

二、启发幼儿感知物品的粗细,并按粗细进行分类。

1.出示所比较的物体的图片。

2.引导幼儿观察物体,初步感知物品的粗细。

师:出示两根茄子,请幼儿仔细看看,这两根茄子有

什么不同?(根粗,根细。)

师:出示两棵大树图片,小朋友再仔细看看,这两棵树有什么不同呢?(棵粗,棵细。)

3.启发幼儿将物品按粗细进行分类。

师:小朋友,请你们动脑筋想想,这些物品可以怎样分类呢?

请个别幼儿上前来操作,其余的幼儿观察。

三、幼儿集体操作。

师:请小朋友完成数学课本中第29页的内容,看看图中的物品,哪个粗,哪个细,请你把细的物品圈出来吧。

四、游戏:说相反。

幼儿跟老师玩“说相反”的游戏,加深幼儿对粗细的认识和理解。

五、活动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知道了通过比较能够知道哪个物体粗,哪个物体细,物品的粗细是相对的,同类物品,不同类物品,除了粗细不同,在大小,颜色,长短等方面也有区别,小朋友定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找出它们不样的地方。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在活动室里找出粗的物品和细的物品,看谁找得又多又快。

活动反思:

本次三课活动,我上的是中班数学活动《比比》(比较粗细),活动开始我通过游戏“粗宝宝、细宝宝”引出主题,初步让幼儿感知物体的粗细。因为,粗细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但在出示两根粗细不同的纸棒时,有的幼儿说这个大、那个小,这个胖、那个细,但幼儿还不会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物体的粗细。在这环节上应该多出示些粗细不同的物品为幼儿作比较,通过比较得出其结论。在操作过程中,我投放的材料是幼儿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几种粗细、颜色不同的吸管、水彩笔、旺仔牛奶盒、彩笔盒等粗细不同的物品,来引导幼儿通过比较并正确表述物体的粗细,幼儿们在表述的时候大多数能明确说出物体的不同,还有部分幼儿不能准确的表述。在展示图片上时间有点长,到了后面的环节就有些显得时间有些仓促。总的来说,在本次活动中,部分幼儿对粗细没有生活经验,在学习时,这部分幼儿掌握的不是太好,还需要加深幼儿对粗细这些概念的理解。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我将取长补短,引导幼儿们在活动中学习更多的知识。

中班数学教案创新篇6

活动目标

你能正确判断7以内数的多少。

活动准备:

1、贴绒蓝色大圆片5个,红色圆片从大到小6个,桔黄色小圆片7个;

2、贴绒数字5、6、7,实物卡。

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

1、逐一出示图片

请小朋友仔细看,说说卡片上有几个什么?

2、正确判断7以内数量。

出示图一

(1)黑板上有什么?哪种颜色的圆片最多?哪种颜色的圆片最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2)为什么我看时觉得红圆片最多,橘黄圆片最少?

(3)谁能想个办法,换一种排法让我们一看就清楚,谁的数目最多,谁的数目最少。

(4)启发幼儿将每种颜色片片排成一行

现在看看谁最多、谁最少?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幼儿将三排圆片一一对应比较)

请小朋友说说每一排有几个圆片,谁来给每排圆片送数字朋友。

3、小结。

要想知道谁多谁少,不能看物体大、小,也不能看排队长、短。

而是要数一数每排有几个,才能比出谁多谁少。

二、小组活动。

1、给最多的点子印数字。

2、看标记贴图形。

3、按序填空格。

4、添、去点子。

5、印比6、7少的点子。

中班数学教案创新篇7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6、7,知道它们能表示相应数量的物体。

2、通过目测正确感知7以内的数量,学习按数摆放实物。

活动准备:

《秋风》歌曲磁带,实物树叶若干,1—5点子卡片人手一张,写有1—5数字的筐,数字6、7,实物卡片苹果6个、橘子7个,幼儿连线操作卡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歌曲引出课题

播放歌曲《秋风》: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深秋了,秋风一吹,树叶变黄了,一片一片都落了下来,今天我们要和树叶玩游戏了,让我们一起去捡树叶吧,不过老师还有个小小的要求,我们要捡的和椅子底下的点子卡片上的数量相等。

二、捡树叶活动,感知5以内的数量

1、幼儿拿小椅子底下的点子卡片,看看有几个点子。

2、按照点子数捡相应数量的树叶,并把树叶分别放进写有1—5数字的筐子中去。

教师:我们把捡到的树叶宝宝根据数量放回它们的家中吧!

三、分水果,认识数字6、7,感知其所代表的数量。

师:秋天还有很多水果都成熟了,让我们一起去果园里看看。

1、散乱出示苹果和橘子图片:谁来说说,都有些什么水果?

2、请个别幼儿来把水果分类,分别放在两个筐中。

3、看一看,数一数,苹果有几个?6个苹果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出示数字6)看看6象什么?谁会用身体动作来表示6的样子。

4、数字6还可以表示那些东西?

5、同样方法认识7。(7个橘子)

四、幼儿连线操作,巩固认识6、7数量

1、师:果园里还有好多水果,要请我们小朋友帮忙运到水果超市去,几个水果就送到几号水果超市。(出示标有4、5、6、7数字的水果超市,幼儿按照水果多少与相应的水果超市连线。)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讲评作业情况,个别幼儿说说:我把几个什么水果送到了几号水果超市。

五、游戏:装水果篮

让我们也来变成营养丰富的各种水果吧,我们来装成一个水果篮,看看谁装的好。

老师念儿歌:水果大,水果甜,秋天的水果真丰富。装啊装,装啊装,许多水果装一篮。幼儿自由结合摆出造型。

第二遍,老师念儿歌,要求“6个水果装一篮”或者是“7个水果装一篮”。

活动延伸:

在数学区让幼儿操作连线,巩固6、7的数量。

中班数学教案创新篇8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引导幼儿按物体的形状进行分类。

2、在体育活动中,帮助幼儿复习按物体的一个特征(大小、颜色或形状)分类。

3、发展幼儿的协调性,让幼儿愉快地参加活动。

活动准备:

1、三角形、方形、圆形的图形娃娃挂牌若干。

2、三角形、方形、圆形的图形纸板若干。

3、红、黄、绿的大小蘑菇若干(垫板剪)、篮子若干。

4、海绵垫子

5、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引出课题

幼儿每人挂一块图形牌扮图形宝宝,教师扮妈妈(说说你是什么宝宝)

1、教师:呀,今天天气真好,妈妈带宝宝一起去学本领吧。

2、放音乐《天天做操身体好》,宝宝跟着妈妈一起跳舞做准备动作。

二、玩一玩分一分——游戏:铺路

1、教师:你们想学什么本领?(讨论)

2、教师:妈妈这里准备了许多砖,想请你们来铺三条路。(出示纸板图形)

3、请宝宝每人拿一块砖,拿好了赶快坐到妈妈身边。

问:你拿的是什么形状的砖?(分别请幼儿举起各种形状的砖)

4、教师指着三角形的路标问:这条路该用什么形状的砖来铺?哪些宝宝拿的砖可以铺?(先请幼儿把与路标一样的砖举起,再把它铺到路上。)

5、接着指圆形路标问:这条路又是用什么形状的砖铺的?哪些宝宝拿的砖可以铺?(方法同上)

6、最后指着方形的路标问:最后一条路该用什么砖来铺呢?(方法同上)

7、教师:呀,这些路还没铺完,妈妈请宝宝每人再去拿一块与自己胸口形状一样的砖接着铺。(提醒幼儿铺好后到妈妈身边来)

三、玩一玩练一练——游戏:采蘑菇

(一)走小路

1、教师:刚才我们用图形砖铺了路,你们想不想来走一走,到蘑菇地里去采蘑菇。

问:那小路该怎样走呢?

2、请宝宝先看看自己胸口的图形,再看看路上砖的形状,想想你该走哪条路?赶快站到路口排队。(集体检查纠正)

3、幼儿走过小路,来到蘑菇地前。(提醒幼儿一个跟着一个走)

(二)采蘑菇

1、问:地里的蘑菇多吗?有些什么蘑菇?

2、教师:这里有两只篮子,请宝宝放采好的蘑菇。(同时出示大小不同的两只篮子)

3、问:这只篮子应该放什么蘑菇?(指着大篮子)

问:还有一只篮子应该放什么蘑菇呢?(指着小篮子)

4、幼儿开始采蘑菇,采好后按要求放入大小两只篮子(集体检查)

(三)重复游戏

1、教师:地里还有许多蘑菇呢,让我们再去采一次吧。这一次我们要按刚才的方法先走过小路,再采蘑菇,但是这次采得蘑菇放的篮子可不一样了。(同时出示红、黄、绿三只篮子)

2、请幼儿讨论后说出每只篮子该放什么蘑菇。

3、讲完规则幼儿开始游戏,教师检查指导。

活动结束:

教师:呀,我们采了那么多蘑菇高兴吗?让我们一起开着汽车把蘑菇运回家吧!

中班数学教案创新篇9

活动目标

1、学习比较高矮的正确方法,并能用三个或更多的物体比较高矮。

2、能认真地参与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活动准备

1、《我的数学》P11

2、三个不同高度的帽子。

3、一个大方块。

活动过程

1、玩比高矮的游戏。

(1)、两个小朋友上台,引导幼儿观察。

"这是谁啊?我让她们都站在这平平的地面上。看看这两个小朋友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2)、再请一个小朋友上台,引导幼儿比较。

"又来一个小朋友,我也让他站在这平平的的地面上,并站在这两个小朋友的中间,这里就有1、2、3三个小朋友。看看她比哪个小朋友高?比哪个小朋友矮?(原来她们是比过以后才能知道高矮)。"

(3)请一个小朋友站在一个大方块上,与其他两个小朋友比一比,现在谁高谁矮。

(4)请幼儿认真观察、思考:谁最高?谁最矮?为什么?想一想比高矮,怎样比最公平?

2、再次尝试比高矮: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四至五人,幼儿自己练习比高矮,并按高到矮(或矮到高)顺序排队。

3、再请三个高矮不同的小朋友,戴着高矮不同的帽子,请其他的小朋友比一比,说一说哪顶帽子高,哪顶帽子矮,怎么比?

(1)请小朋友将帽子摘下来,放在桌子上比一比。

(2)与小朋友讨论比较高矮的方法:相比较的物体必须都放在同一个面上,也就是说都在桌面上或都在地面上,而且这些地方一定要是平的。

4、做练习:《我的数学》P11,比一比谁戴的帽子高,谁的帽子矮。在高帽子上打勾,矮帽子上画小三角形。后讲评幼儿做练习的情况。

5、小朋友们,想不想让自己比别人高呀?那我们要怎么做呢?(鼓励小朋友,多吃饭菜、少吃零食,多运动,才长得高。)

反思:本次活动的重点是通过三个活动环节,让幼儿感知物体的高矮,比较高矮;学会运用高高的、矮矮的.、比较高、比较矮、最高、最矮等语词,并理解物体高或矮的相对关系;初步尝试将物体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有序排列。

小百科:高度首先是个物理空间的概念,作为物理空间概念的“高度”含意比较简单,是指从地面或基准面向上到某处的距离。

中班数学教案创新篇10

一、活动目标:

1、学习用正确的方法比较高矮,感知两个或三个物体的高矮。

2、初步理解掌握“高”“矮”的相对关系。

3、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乐于和同伴分享快乐。

4、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环境准备:入口处摆放一个小拱门。

2、幼儿准备:画有高矮不同的三棵树的练习纸。

三、指导要点

1、活动重点:感知高矮,学习比较高矮的方法。

2、活动难点:理解高矮的相对关系。

3、指导要点:引导幼儿用目测、对比的方法比较高矮,初步了解比较高矮是需要参照物的,是相对的。

四、活动过程

1、初步感知高矮。

(1)请幼儿入场。(幼儿依次从入口的小拱门下走过)

(2)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人走过的时候要弯腰才能过,有的人走过的时候不需要弯腰呢”幼儿自由讨论并发言。

(3)教师总结:小朋友有的高,就要弯腰才能过。有的矮,就不需要弯腰。

2、比高矮,初步了解比高矮的正确方法。

(1)教师和幼儿比高矮。

教师站在地上立正,幼儿站在地上立正,比一比,谁高谁矮?

“老师比小朋友高,小朋友比老师矮”。

(2)幼儿之间比高矮。

先是两个幼儿站在不同的高度上比高矮,再站在同一高度上比高矮。引导幼儿讨论:哪一种比高矮的方法才是正确的?

小结:比高矮的正确方法,是在同一水平线上比。

3、初步理解“高”和“矮”的相对关系

(1)请一高一矮两个小朋友比较,再让高的小朋友跟老师比较或让矮的跟更矮的小朋友比较。让幼儿理解比较高矮是相对的。

(2)分别请三个小朋友从高到矮排队,并分别说出谁高谁矮,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3)幼儿练习:请幼儿给高矮不同的三棵树涂上不同颜色,并按从高到矮、从矮到高的顺序进行排序。老师巡回指导、评价。

(4)游戏:找个朋友比一比。

幼儿边拍手边念儿歌:“找、找、找,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立正,比一比,我是高来还是矮。”游戏反复进行2~3次。

幼儿每次找不一样的朋友,说说比高矮的结果。说出;“我和一样高”、“我比高,比我矮”等。

4、延伸活动:

在活动室,鼓励幼儿可以找任何物体或小朋友和自己比高矮。并能用语言表述出来,如:我比画高,画比我矮;我和栏杆比,我高、栏杆矮等等。提醒幼儿要站在同一平面上做比较。

五、评价要素

是否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发现高矮的相对性。

六、活动建议

1、回家和爸爸、妈妈分别比高矮,如果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三个人一起比高矮,该怎样比?把比的方法告诉大家。

本次活动的目标有三点:

1、学习用正确的方法比较高矮,感知两个或三个物体的高矮。

2、初步理解掌握“高”“矮”的相对关系。

3、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乐于和同伴分享快乐。

在活动的开始,为了吸引幼儿的兴趣,我先选择几位位高矮有明显差异的孩子从老师布置的拱形门走过,让幼儿观察,为什么有些幼儿过拱门的时候不用弯腰,而有些幼儿过拱门的时候需要弯腰,通过这一直观现象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出高矮。

在第二部分中,让幼儿观察比较教师和小朋友的高矮,这时候让小朋友通过眼睛去发现,得到明确的高矮结果。到了幼儿之间比高矮时,我稍微做了一些小的变动,先让两位小朋友在同一水平上比出高矮,然后请刚才比出矮的小朋友站在椅子上,这样一来,情况发生了变化,高的小朋友变成矮的,矮的小朋友变成高的,这时候,有几位小朋友立即说:“这样不算”。本来我就是想让幼儿看看这样比高矮公平吗?没有想到这几位小朋友观察的很仔细。我马上说:“是的,这样不算,那为什么呢?”通过引导小朋友观察,注意到有没有椅子的差别。通过讨论孩子能得出结论:不同平面上进行高、矮比较是不能的,必须在同一平面上。

最后,我通过游戏《找个朋友比一比》让幼儿理解物体高或矮的相对性。在这个环节中,让幼儿通过反复的游戏,多次的比较,充分的说明了一个问题,高矮是变化的,相对的,关键是看他跟谁比,要两两比较才能有结果的

这节活动是从幼儿实际生活出发,在整个环节中,流程进行的比较顺利,也有不足之处:让幼儿在不同一水平线上比较的高楼的高矮时,讨论还不够充分,仅仅通过教师小结性的语言将概念灌输给幼儿,反而使幼儿对于物体比较高矮需要在同一水平线上直立进行的概念理解不深,在后来的区域活动中将继续针对此问题设计专门的游戏让此概念让幼儿通过游戏进一步体验、领悟。

中班数学教案创新篇11

活动目的:

1、通过幼儿自主的探索活动认识高矮、高矮的相对性以及高矮排序。

2、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形、时空和空间等现象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3、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4、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活动准备:

1、高矮不一的:木棒、积木、瓶子、杯子、盒子、笔等等。

2、长颈鹿、小猴子的图片(小猴子站在椅子上,用布遮住只露出小猴子比长颈鹿高些)

3、红、黄、蓝三块积木。

4、气球2个、音乐《找朋友》、录音机。

活动过程:

1、游戏《排气球》引入高矮话题

请一高一矮2名幼儿拍气球,提问“他们都拍到气球了吗?为什么?”

2、游戏《找朋友》

音乐《找朋友》幼儿两两找朋友进行比高矮,引导幼儿学会比较高、矮、一样高。

3、探究活动

①师:小朋友在比高矮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为什么你跟__小朋友比高了跟__小朋友比又矮了?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很多玩具,小朋友去排一排、比一比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问题,讨论一下为什么?

②幼儿自主探究

教师重点就高矮的相对性、高矮的排序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并启发幼儿解决问题。

4、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①利用红、黄、蓝三块大积木的演示引导幼儿理解高矮的相对性。

②教师和幼儿共同进行高矮的排序。

5、活动的延伸

通过长颈鹿和小猴子比高矮引导幼儿理解比高矮必须在同一水平线上进行。

6、户外活动

幼儿到户外寻找物体比较高矮。

总结:

本次活动重在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究欲望,尽量提供幼儿熟悉的材料,创造条件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并引导幼儿用适当的方法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是一次较为成功的教学活动。

中班数学教案创新篇12

活动内容:数学《哪里一样》

活动目标:

1、启发幼儿找出图形间两个相同点,并作记录。

2、培养幼儿抽象概括图形特征的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挂图2幅、标记若干。

学具:幼儿操作材料、篮子、胶水、小标记。

活动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通过教师讲解提问启发幼儿找出图形间的两个相同点,并作记录。

难点:让幼儿通过说、作操作材料,从而培养幼儿抽象概括图形特征的能力。

活动过程 :

1、集体活动。

(1)引导部分,引起幼儿兴趣。

“小朋友你们看今天我请谁到我们班里来做客?(小兔)小兔子告诉我它有好多好朋友是图形宝宝,我们来看看都是谁?可是图形宝宝今天给小兔子出了几个难题,小兔子不会做了,要我们小朋友一起来帮帮它。”

(2)出示挂图一,概括两个图形间相同点。

“你们看图上有什么?(三角形)它们什么地方是一样的?(颜色、形状一样)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你们看我这里还准备了好多小标记,我要把这些小标记送给图形宝宝。请你们再说一说都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教师按照先记颜色,再记形状的顺序来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红色的三角形)。”

(3)教师出示图二,让幼儿在现有基础上加以巩固。

“看这里还有一幅图,看一看是什么图形?它们哪里一样?我请一个小朋友来帮帮忙。记录方法同上。”

2、小组活动。

“小朋友们刚才我们把小兔字不会做的难题全都解决了,小兔子真高兴,他让我谢谢你们!可是图形宝宝又想考考我们班的小朋友了,看看我们班哪一个小朋友最聪明。”

第一组:给图形做一样的标记。

分别是红色长方形、蓝色梯形。

第二组:给图形做一样的标记。

分别是蓝色长方形、黄色正方形。

“请小朋友们把图形一样的地方用标记记录下来,然后再说说这是什么样的图形?”

3、活动评价。

请个别幼儿读一读操作材料纸,评价是否记录了两个相同点。

4、活动结束

“图形宝宝说你们真棒,我们先去喝点水,一会在跟它们做游戏。”

中班数学教案创新篇13

活动目标:

1、学习4的减法,进一步理解减法的含义。

2、知道算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并用语言进行讲述。

3、养成幼儿良好的作业习惯。

活动准备:

背景图,小鸟4只,小鸭4只,松鼠4只,粉笔,作业本,铅笔。

活动过程:

一、拍手游戏,复习4的组成及加法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来玩拍手游戏:嗨,嗨,小朋友,我问你1和3合起来是几?嗨,嗨曾老师,告诉你1和3合起来是4,嗨,嗨,小朋友1+3等于几?嗨,嗨,小朋友4可以分成1和几?嗨,嗨,曾老师,告诉你,4可以分成1和3。依次复习4的组成及加法。

二、学习4的减法。

1、今天天气真好,曾老师带小朋友去一个好玩的地方,很多小动物都会来这里玩哦!我们看看大树上有谁?(出示4只小鸟)大树上有4只小鸟在唱歌,有1只小鸟飞到天上去了,大树上还有几只小鸟?你是怎么知道的?(请个别幼儿回答)我们一起来看看,现在小鸟比原来的小鸟更多了,还是更少了?(更少了)更少了我们可以用减法来算。谁会把这道算式说出来?请一位幼儿说,老师书写到黑板上:4-1=3。4表示什么意思?1表示什么意思?3表示什么意思?"+"呢?"="呢?

2、请师幼一起用完整的话讲出这道减法算式的含义。

3、请个别幼儿读算式,再集体读一遍。

4、小朋友看看松树小有谁来了?松树下有4只松鼠在检松果,有2只松鼠看见树上也有好多松果,就到树上摘果子,树下还有几只松鼠?你是怎么知道?(请个别幼儿回答)我们一起来看看,现在松鼠比原来的松鼠更多了,还是更少了?(更少了)更少了我们可以用减法来算。谁会把这道算式说出来?请一位幼儿说,老师书写到黑板上:4-2=2。4表示什么意思?2表示什么意思?2表示什么意思?"+"呢?"="呢?

5、请师幼一起用完整的话讲出这道减法算式的含义。

6、请个别幼儿读算式,再集体读一遍。

7、看看又有谁来了?草地上有4只鸭子,有3只鸭子到池塘里游泳了,草地上还有几只鸭子?你是怎么知道?(请个别幼儿回答)我们一起来看看,现在鸭子比原来的的鸭子更多了,还是更少了?(更少了)更少了我们可以用减法来算。谁会把这道算式说出来?请一位幼儿说,老师书写到黑板上:4-3=1。4表示什么意思?3表示什么意思?1表示什么意思?"+"呢?"="呢?

8、请师幼一起用完整的话讲出这道减法算式的含义。

9、请个别幼儿读算式,再集体读一遍。

三、幼儿作业。

教师口报减法应用题,幼儿把算式写到本子里,要求幼儿认真倾听。

1、小明手里有4颗糖,分了一颗给妈妈,小明手里还有几颗糖?教师巡回指导。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请把算式写到本子上。

2、树上有4个桃子,小猴摘了2个,树上还有几个桃子?

3、操场上有4个小朋友在跳绳,有3个小朋友去钓鱼了,操场上还有几个小朋友在跳绳?

四、结束活动。

请幼儿收拾学具盒,小组长把本子收起来。

中班数学教案创新篇14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轻重,能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正确运用“轻”、“重”表述物体比较结果。

2.初步理解轻重的相对性,并按物体轻重进行正、逆排序。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已具备对轻重的初步认识。

物质准备:花片、积塑、石头、核桃、积木、幼儿天平人手一架;排序板(4)花片、积塑、石头、核桃、积木图片人手一套记录表幼儿人数一份、示范记录表二份

活动过程:

1.学习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能正确运用“轻”、“重”词汇表述比较的结果。通过师幼互动游戏“抱一抱”,引导幼儿通过目测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

(1)师:老师和小朋友,谁重?谁轻?为什么?

(2)学习用“”符号表示物体轻重。

师小结:我们用眼睛一看就知道了老师比小朋友重,小朋友比老师轻。

2.能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1)出示大袋和小袋,引导幼儿通过提一提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

师:雷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两个袋子,小朋友猜猜,这两个袋子哪个轻?哪个重?

小结:看来有时候眼睛看到的不一定准确,这时你可以用手掂一掂,再判断物体的轻重。

(2)出示苹果和梨,介绍天平,通过工具称一称,比较两个物体轻重。

师:雷老师还给小朋友带来了苹果和梨,小朋友猜猜,哪个重,哪个轻?(介绍天平)

小结:比较物体的轻重有很多方法,可以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提一提,还可以用工具称一称。

(3)幼儿操作,尝试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第一组:乒乓球和实心球

第二组:花片和积木

第三组:实心球和绿球

师:

(1)请小朋友比一比它们谁重,谁轻?

(2)你是用什么方法判断的?

3.比较和讨论三个物体轻重,初步理解轻重的相对性。

师:(请出两个小朋友)

(1)你们知道它们谁重?谁轻?你是怎么知道的?(幼儿讨论)那么老师和小朋友谁轻,谁重?

(2)为什么一会儿说这个小朋友重,一会儿说它轻?他到底是重还是轻?

(3)小结:看来这个小朋友是重还是轻要看它和谁比。

4.进行3个物体重量的正、逆排序练习。

师:请小朋友根据我们三个人重量给它们排排队,怎样排呢?

5.提供材料(石头、积塑、花片),介绍材料的名称及操作方法。

(1)幼儿操作,按照排队的顺序,用图片把它插在排序板上,师巡回指导。

(2)师讲评幼儿操作情况。

6.自然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将5种材料(核桃、积木、石头、积塑、花片)投放到数学区让幼儿继续比较。

活动反思:

今天我执教的内容是省领域中下《比较轻重》。数学教学应当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幼儿的实践体验为主线,通过体验生成,方法引入,推理,来展示幼儿比较轻重的思维过程,使幼儿获得数学思考的方法。由此我设计了:情境中体验、活动中探索、操作中提升这三个环节来构架起本课的教学过程。

情境中体验:老师和幼儿抱一抱比较轻重,一个生活化人情化的真实情境导入让全班的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孩子们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小孩比大人轻,大人比小孩重。”’孩子马上从自己的知识储备中找到了问题的关键。至此,至此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玩比轻重的游戏。’

活动中探索比较物体的&39;轻重的多种方法:(1)先出示两个袋子,“雷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两个袋子,小朋友猜猜,这两个袋子哪个轻?哪个重?”你能猜出它们谁轻谁重吗?此时认知矛盾的设计,会让孩子感到困惑,单用眼睛看经验估计这样的判断方式已经不够准确了,必须要想出另外一种解决办法。这时请孩子将带着提进来,这时孩子发现有时候眼睛看到的不一定准确,这时你可以用手提一提,大袋子比小袋子轻,小袋子比大袋子重。

(2)再出示大小差不多的苹果和梨子各一个,“小朋友,老师这里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你能猜出它们谁轻谁重吗?这时单用眼睛看估计轻重的判断方式已经不够用了,必须要想出另外一种解决办法。一个孩子左手拿苹果和右手梨在手上掂一掂时,其他的孩子开始了关注开始了模仿,“人类文明不断向前推进源动力来自模仿与创新”我想我的孩子们已经成功的迈出了第一步!尽管如此,可是问题还是出现了,一部分孩子的说苹果比较重,一部分说梨比较重,矛盾再一次出现。“小朋友,你们除了用手掂一掂还能想到其他办法吗?”天平——这个测量物体质量的计量工具被顺理成章的引入了课堂,当我把苹果和梨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端时,答案昭然若揭。此时的孩子已然体会到,当我们无法用双手很准确的感受出轻重时,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从而完成预设目标中的通过实践,让孩子体验具体比较轻重的方法。

操作中提升:我为幼儿提供了三组操作材料,第一组:乒乓球和实心球,第二组:花片和积木,第三组:实心球和绿球,请小朋友比一比它们谁重,谁轻?并说出你是用什么方法判断的?让幼儿尝试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接下来比较和讨论这三个物体轻重,初步理解轻重的相对性,并进行3个物体重量的正、逆排序练习,最后延伸活动进行5个物体重量的正、逆排序练习。

在整个活动中我极力引导孩子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质疑,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幼儿正处在好奇又好动的年龄,课中我极力鼓励他们多动手,多表达,多思考,引导幼儿利用生活和游戏的实际情景感知和理解事物的轻重特征,并用相应的词语描述。我认为本次活动的不足是活动时间较长,下次活动各环节应更紧凑。

中班数学教案创新篇15

活动目标:

1.教幼儿学习用撕、拧的方法制作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花朵;鼓励幼儿用不同方法做花朵,然后用自己制作的花朵,创新装饰花环。

2.用花环装扮自己,让幼儿体验制作花环的快乐。

活动准备把各色皱纹纸和腊光纸剪成不同大小不同颜色正方形若干;剪刀,每人一个袋子,把不同大小不同颜色正方形和剪刀装到袋子里;55厘米长,5厘米宽的长条形黄色卡纸,长条形黄色卡纸一头粘好双面胶,24条;胶水(或胶棒)、棉棒、小盘12,放胶水用,2人一盘胶水2.做好的花环3个,录有歌曲《春天在那里》和《娃哈哈》磁带

活动过程:

一、.组织教学。听着歌曲《春天在那里》拍着手进入活动室,分两组坐好。

教师:提问:

1.我们刚才进来时听到的歌叫什么名字?

2.现在是什么季节?花怎么样了,你见过什么颜色的花开了小朋友们看见那么多颜色的花开了,你们喜欢这些春天的花吗?你们想不想用自己的双手作出这些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花呢?怎么做呢?

二.出示做好的花环,启发幼儿的兴趣。

(一)出示用撕纸方法做的花环1.老师:告诉你这是我做的花环,怎么样啊,你们喜欢吗?你知道是用什么方法做出来的? 孩子通过观察说出是撕出来的,怎么撕的呢?

(1.)示范撕四瓣花的方法。拿一张正方形的纸先对边折,在对边折,然后撕出花瓣形状,打开就是一个四瓣花.

(2.)介绍制作花环的方法,我们给花宝宝找个家,这就是花宝宝的家(黄色长条形卡纸)我们把撕的花拧得花用胶水粘在黄色长条形卡纸上,花宝宝喜欢粘在没有白双面胶的那面,你觉得花宝宝的家装饰好了后,把下面的白色双面胶扣开,把纸条两头粘上,你们看,一个美丽的花环就做好了。谁想戴一下,请幼儿试戴花环。

(二)出示用拧的方法制作的花环你们看老师这个花环漂亮吗,是用什么方法作出来的?

1.示范拧的花的方法。

2.用拧的纸制作花.

3.用自己做的花创新纪录制做花环.

你们看,一个美丽的花环就做好了。谁想戴一下,请幼儿试戴花环.

(三)出示用剪的方法制作的花环老师:1.你们看老师这个花环漂亮吗,是用什么方法作出来的?告诉幼儿是用多次对折后剪出花来的.

2.你们看这个花环上的花是一层吗?花的色彩搭配怎么样?

请幼儿试戴,这几个小朋友戴上变得怎么样了?你们想不想也做一个美丽的花环戴在头上?启发幼儿制作的愿望。

四.幼儿制作,老师指导:幼儿自愿分两组,用不同材料,用撕和拧的方法做花,尝试其他方法做花.再用自己做的花,创新装饰花环,发展孩子的创新精神。

五.用做好的花环打扮自己。

活动反思:

花环是小朋友们非常喜欢的小饰品,所以小朋友们对本次活动非常感兴趣。有了之前制作过花朵的经验,小朋友们倾听的非常认真,在制作过程中,大家操作的仔细、认真。但是还有个别小男孩的动手操作能力不是特别好,制作好的装饰品不能很好的摆放在铁圈上,小朋友的差异比较大,今后将多加培养。

49024